:::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人力培育輔導,創造臺灣農業新未來 農忙時不慌張,農業季節工調度系統建立! 產季區別+機械化作業,降低人力需求 撒下農業的種子-學生農場見習 農業聯合徵才平臺建立,整合全國農林漁牧之人力! 農會號召組團-農事服務團出征!
分享至 line line

人力培育輔導,創造臺灣農業新未來

農委會推動青農培育也與地方政府的資源整合,圖為屏東縣推動的燕南飛計畫

  面對臺灣農業人口高齡化,農委會除了推動農事服務團、季節工調度系統、學生農場見習、聯合徵才平臺、省工栽培技術等政策,解決現下農村人力不足的問題,更放遠未來,極力輔導青年農民,為臺灣未來的農業產業鏈培育更多人才。

  近年臺灣農家經營者平均年紀超過60歲,平均每戶可耕地面積也只有0.77公頃,整體農業結構不利於規模化經營,也缺少創新的農業產業價值鏈。臺灣農業必須改變思維,從「生產型」轉型為「新價值鏈」農業,透過創新加值,提高農業的產值,而這樣的轉型需要諸多資源匯集,單一農家無法包辦生產、採後處理、加工、金物流、行銷、通路、售後服務、市場調查、研發等環節,因此亟需更多年輕農民加入,並且彼此交流,以團體創新、共同行銷等方式,才能創造高競爭力、所得穩定的農業環境。

近年農委會全方位培育青年農民

  近幾年農委會積極推動「農民學院」、「百大青農輔導」及「青年農民交流平臺」等計畫,全方位培育青年農民。2011年,農委會整合了試驗改良場所等資源,成為14個農業訓練中心,成立農民學院,提供系統化的農業專業知能教學,並且結合農場實習,讓學員具備從農的相關知識與實務經驗。

  2013年起,農委會推行「百大青農輔導」,培訓100位青年農民,進行為期2年的個案陪伴,協助青年農民站穩腳步,進而規劃創新加值,提高從農收益。今年則開始了第二屆的百大農青輔導計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推廣科技正楊欣佳解釋,青農在經營初期對技術、資金週轉、行銷通路、農地取得等面向較不熟悉,農委會邀請農業專家或傑出專業農民擔任陪伴師,針對每個青農的狀況給予實際的輔導與建議。

台灣農業要永續發展,必須不斷培育「未來」農業所需的人才

  楊欣佳表示,第一屆百大農青經過輔導,共獲得超過2千400萬的設施設備補助、核發1億3927萬的資金貸款,2年下來經營規模普遍擴大,合計超過510公頃,加工研發超過100項產品,整體產值平均增加61%。

  桃園青農鍾建為返鄉種有機菇,也參與農委會的百大青農輔導。農委會安排給鍾建為的陪伴師是今年80多歲的菇類專家宋細福,他退休前是農試所研究員,長期參與臺灣洋菇、金針菇的發展研究,如今臺灣幾間大型菇業農場都是宋細福當年一手輔導。

  「我沒有大資本,沒有厲害的技術,想說參加百大青農輔導,看能不能找到專家來解決我的技術、經營問題,結果一找就找到大咖的宋老師。」鍾建為說,有了陪伴師的輔導,他的生產漸入佳境,還打算擴大生產面積,並且規劃與其他農友共同成立有機菇產銷班。

青農交流平台能夠發揮共同採購、異業結盟、資源交流等功效

  農友間的交流與合作,正是農委會成立「青年農民交流平臺」的用意。今年農委會已經輔導全臺15個地區成立青農交流平臺,超過1,500位青農加入。

  農委會技正楊欣佳解釋,青農交流平臺能夠發揮共同採購、異業結盟、資源交流等功效,未來的農業勢必無法單打獨鬥,勢必要分工合作,因此農委會積極輔導青農彼此串連,營造青年農民經驗交流與互助合作環境。

  楊欣佳強調,農業產業鏈不只是田間缺工,採收、加工、行銷、市場研究等面向都需要人才,青農培育計畫將持續推動,臺灣農業要永續發展,必須不斷培育「未來」農業所需的人才,才能讓農業上下游的產業鏈順暢,創造更健全的農業環境。

其他推薦文章
魅力漁鄉~永續海洋
開放的教養藝術 第三代花卉青農更勝於藍──美勝園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農村遊學相揪夥
農村再生作夥來
公平貿易,守護生態也照顧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