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揭開現代農民多元面貌 瞧!轉變中的農民 歸鄉,一種新生活型態 不分老中青,一起打拚 讓我們在國際發光 耕耘心中一畝夢田 好站連結
分享至 line line

不分老中青,一起打拚

        台灣農業因WTO的衝擊面臨危機,許多農民卻在危機中努力找尋轉型的契機,在原有的土地上導入新觀念和新技術,為自己的生存和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而打拚。一張張樸實卻充滿堅毅神情的臉譜,不分老中青,無地域之別,默默地為這塊土地深耕貢獻,構成現代農民的動人面容。

  坐在花蓮玉里鎮有機米產銷班第1班的辦公室,花蓮縣玉里鎮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 聽著班長曾文男娓娓道出第1班如何開始栽植有機米的歷史時,無米樂紀錄片中「崑濱伯」在田間辛勤墾種的畫面突然躍入腦海中,當下與曾班長的身影重疊了起來。因為第1班現有16名成員中,幾乎都是60、70歲以上的老農,多半只有國小學歷,其中更不乏原住民農民,還有一對原住民老夫婦,高齡分別為83歲和81歲的陳坤山與陳櫻桃。

  台灣農民結構老化眾所周知,令人驚訝的是這群產銷班班員卻早在12年前就決定選擇以有機方式栽種稻米,數10年如一日。不僅開創了東豐有機米的品牌,產品直銷各有機專賣店,近年來連台肥公司都與產銷班進行契作,該班生產的白米收購價格每台斤可以較西部的有機米平均多出二成左右,創造高附加價值。產銷班還獲得95年全國十大績優農業產銷班的殊榮。但回想當年,台灣有機農業的概念不過還在萌芽階段而已。

  曾文男表示,民國84年,當時花蓮農業改良場場長黃山內在東部推動有機農業,看上玉里的好山好水,鼓勵他們在自己的農地上栽種有機米。當時他對有機的概念根本似懂非懂,只知道若種有機米,不用噴化學農藥,對身體好,大家可以吃得健康,「自己好,別人也好」。想想這是一件好事,就這樣聽了黃場長的話,與弟弟曾文珍各撥出一公頃土地開始種起有機米。

  他說,剛開始種時,自己也不習慣,例如要做圍離、不能灑除草劑、不能用化學肥料彰化縣大村鄉產銷班第21班提供 等,別的農友都覺得他們兄弟很怪。他也曾想放棄,但如果不種,心想人家會笑,不服輸的他決定堅持下去。後來栽種有成,別的農友也開始探詢。陳坤山弟弟的田就在兩位夫婦的田旁邊,看見他們不噴農藥一樣種得出東西來,大感好奇,決定跟進。

  最特別的是,陳坤山夫婦是原住民,不會講閩南語,更不懂國語,是透過日語的溝通,了解有機米對自然環境、農民和消費者的重要性。即便到現在,坐在產銷班的辦公室,不時都會聽到曾文男與其他原住民班員用日語交換耕種心得,形成東豐有機米產銷班的一大特色。

  除了種有機米,產銷班近年來也配合農委會政策實施產銷履歷。問題是,不識字的班員們如何做記錄呢?曾文男說,他教班員在日曆上畫圖,再由秘書小姐依班員的口述,一筆一筆將資料鍵入電腦中存檔。所以如果攤開該班班員的原始履歷記錄,將發現各式各樣有趣的表現方式。

  父執輩的用心與辛勞,也影響年輕的一代願意留在家鄉為土地打拚。擔任產銷班書記的曾國旗是曾文男的姪子,九年前因父親出意外而返鄉,從最初的抗拒到後來全然接受,現今產銷班的行銷和未來經營規劃他都全部參與。曾班長說「有年輕人一起打拚真好,帶來新觀念和新作法,老人的觀念較老舊,別人老早不知跑到前面多遠去了,還不知自己在哪兒呢」。

  一路走來,談及班員們能在10餘年前就擁有永續農業、自然健康風潮的觀念,誠屬不易。曾文男略帶靦腆地表示,「沒想那麼多啦,這是良心事業,對的事就應該堅持做下去」。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第1班的故事,讓人見識到老農願意彰化縣大村鄉產銷班第21班 以新觀念、新技術開創農業新希望的豐收成果。彰化大村鄉果樹產銷班第21班,則呈現了現代農民的另一種面貌。

  彰化大村是葡萄的故鄉,生產的巨峰葡萄名聞遐邇。與第21班的班員們談話,會有一種應接不暇的感覺,因為每名班員都展現強烈的企圖心,告訴你他們是如何栽種、如何行銷、如何打造新農業經營方式。27人努力打造出的紫龍珠葡萄一級品牌,一公斤的收購價可以較一般的品牌多出五成以上,1/4班員擁有百萬元的年收入,堪稱「農業新貴」。

  這一班的班員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3/4以上擁有高中職、大專以上的學歷,還有一名留德的班員。1/3以上的班員擁有自己的品牌,都採直銷宅配方式銷售。

  剛卸下班長職務的前班長吳樹春形容自己是早一代的漂鳥。曾在外從事過貿易工作的他是在民國81年時因繼承家業,返鄉務農。他說,剛回來時,鄉內沒幾個像他一樣年紀的年輕人,父執輩的經營模式是收成後將產品批給行口販售,但常常賣不到好價錢,盛產時更是血本無歸,做都白做了,養家活口都不易,遑論有積蓄。

  有過行銷經驗的他,清楚知道一定要改變才會有出路,但要改變老一輩幾代下來的傳統產銷觀念和方式,談何容易,期間他不知與父親起過多少次衝突,才逐漸讓老人家接受,同意放手讓他試。為栽種出高品質的葡萄,他主動積極吸收新知,去各改良場、試驗單位上課,有問題就請教專家學者,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並以直銷方式銷售,以自產自銷,創造較高生產利潤。

  吳樹春的經歷可說是21班多數班員的務農縮影。這一群早一代的漂鳥,多半是農家子弟出身,家中有農地,長大後在都會打拚生活,因家中的需要或心中懷抱農業夢想,約在10前紛紛回歸家鄉拾起鋤頭,以新的觀念和技術經營農業。

  86年歸鄉的21班新任班長游志新指出,剛開始還沒有宅配物流系統,每到產季,自己就開著車到各醫院、公家機關和展示會場銷售自家的產品,為取得消費者的信賴,展示時都會拿出吉園圃的檢驗報告,好讓買方放心。如今,他早已不必辛苦地南北往返,因為所有的產品都是直銷直送,掛品牌保証,還經常供不應求,許多客戶都是他當年擺攤時延續迄今的老客戶。

  像吳樹春、游志新這樣的現代農民不但懂得自建品牌,採取宅配直銷,還清楚要以顧客為尊。產品配送出去後都會一一打電話詢問顧客的滿意度,產季前還會主動發送產品目錄和訂購單提醒消費者訂購。除運用新行銷手法,透過產銷班成員的共同學習和相互討論,運用新栽培技術,達到質量的同時提升,也是現代農民的特徵。例如為改善冬果結果率不佳的問題,應用夜間電燈照射的方式,使葡萄的結果率提高到25%以上。

  吳樹春表示,每當有客戶對他說「幸好有你們這樣的年輕人願意回鄉務農,我們才能吃到這麼好吃的葡萄」時,心中的滿足感,絕非筆墨能形容,也是他願意繼續堅持下去的主要動力。他相信只要找到正確的經營方法,台灣的農民絕對有未來,有希望。

其他推薦文章
好好吃飯 從小教起
開放的教養藝術 第三代花卉青農更勝於藍──美勝園
農村遊學相揪夥
圓夢新管道—農民學院 開創農業3.0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魅力漁鄉~永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