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健康豆陣,薏起麥動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張萌芬、林訓仕、施兪安、陳鐶斌 國產雜糧對於減少進口雜糧的依賴,並增強國家糧食自給率具有重要意義。在全球供應鏈可能遭遇極端氣候、疫情及戰爭衝擊,擁有穩定的國產雜糧供應能有效降低供應的風險。特別是許多雜糧作物能在乾旱或水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仍維持穩定生長,可節省水資源並提高糧食生產效能的作物特性。隨著國人健康消費意識提升,具優質蛋白質與保健功效的機能性雜糧更顯其重要性,與進口農產品相比,國產雜糧擁有新鮮保存較多營養成分,衛生安全有保障,食物里程短、低碳足跡等優點。為此,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積極投入大豆、小麥與特色雜糧研發,陸續育成高蛋白質(40%)的大豆台中1號,可磨製中高筋麵粉,磨製之麵粉粗蛋白質含量約12-12.5%的小麥台中選2號,佔國內栽培品種達9成以上,及具備保健功效,亦為藥膳或食物療法中之重要材料的薏苡台中5號與種子富含保健成分芸香苷含量達820 毫克/100公克的蕎麥台中7號等,並已授權予業者推廣栽培,栽培地區遍布全國,期待持續研發推廣,以提高國內雜糧與糧食自給率,並對國人健康有所助益。 優質秋作品種的大豆'台中1號-9月豆'     臺中農改場自103年起配合大糧倉計畫,推廣中部沿海地區大豆產業,期間於104年及105年9月分別遭逢杜鵑及梅姬等颱風侵襲,災害損失率高達95%。為避開颱風災害,開啟中部地區大豆適栽品種選育工作,於110年育成大豆台中1號,為國內第一個秋作單季選育植株,具豐產(產量2.5公噸/公頃)、生長勢強、不裂莢、耐莖潛蠅及紫斑病等特性,可延至9月中旬播種,降低颱風豪雨損害。臺中農改場利用高蛋白質(40%)、低油脂(14.6%)及小粒型等特性,成功鏈結後端加工並擴散應用為黃豆芽、植物奶、植物肉、發酵類及機能性蛋白脆片等多元產品。   圖1.大豆台中1號於田間栽培情形。   圖2.大豆台中1號種子。   「麥」力演出的小麥‘台中選2號’ 台中選2號自72年育成推廣近41年,為國內小麥主要栽培品種,具半矮性(90公分)、豐產(每公頃產量3,000公斤以上)、耐倒伏、抗銹病等特性,生育日數130天,適合於冬季裡作(11月),排水性佳之砂質壤土田區種植,磨製之麵粉粗蛋白質含量約12-12.5%,主要栽培地區為金門縣、臺中市大雅區、彰化縣大城鄉、雲林縣麥寮鄉及臺南市學甲區等地,除金門縣生產之小麥作為釀酒用途外,其餘則為磨製麵粉供製作歐式麵包或中式麵條,少量則作為磨製麥粒飯、釀造醬油與精釀啤酒使用。 圖3.小麥台中選2號金黃麥穗。 圖4.脫殼後之小麥粒。   具備保健功效的薏苡‘台中5號’ 薏苡是一種具有硬殼的穀類作物,脫殼後的籽實稱為薏仁,為傳統保健食品,亦為藥膳或食物療法中之重要材料,近年來逐漸受消費者喜愛。臺中農改場106年育成的薏苡台中5號,植株約150公分,較台中3號矮化10%,更適合機械採收,種子為卵形且種殼硬度中等,有利脫殼調製,後端擴散應用。後端擴散應用除紅薏仁完整粒,另開發雪花片、薏仁棒、飲品、雜糧飯等多元保健營養產品。 圖5. 薏苡台中5號結實情形。   圖6. 薏苡的種子經脫殼取得紅薏仁。   脫殼率高、耐倒伏的蕎麥‘台中7號’ 蕎麥為蓼科蕎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屬內可分多樣栽培種,常見的栽培種有二,一為普通種,另一為韃靼種,因韃靼種蕎麥粉末具有苦味,故亦被稱之為苦蕎,臺中農改場113年育成的蕎麥台中7號即屬於苦蕎種,此品種播種後37天開花,80天即可成熟收穫,具早熟特性,植株直立強桿耐倒伏,每公頃產量達1,950公斤,種子屬中間(短胖)型,粒徑達3.2 公厘,種仁碾製率達45.5%,較現有品種台中2號增加7.7%。種子富含保健成分芸香苷含量達820 毫克/100公克,可擴散應用為茶飲,或穀物食品原料,並極具開發為保健營養食品潛力。主要栽培地區為花蓮縣玉里鎮、臺南市學甲區、彰化縣大城鄉等地區。 圖7. 蕎麥‘台中7號’開花植株   圖8.中間(短胖)粒型的蕎麥台中7號。   結語 臺中農改場將持續致力於大豆、小麥及特色雜糧的研發,提升品種的營養價值與保健效益,進一步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隨著高蛋白大豆、小麥及具保健效果的薏苡與蕎麥品種的推廣,將為國人帶來更豐富的健康選擇。未來將加強與業界合作,推動這些功能性雜糧的普及與應用,授權予業者推廣栽培,期待持續研發推廣,栽培地區遍布全國,以提高國內雜糧與糧食自給率。 全文完

閱讀更多
農業策略聯盟2.0,打造農業生態系

在全球化浪潮與數位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傳統農業經營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單一經營者往往難以應對市場波動、供應鏈複雜性及技術變革等問題。因此,農業部農糧署近年積極推動農業策略聯盟,藉由集結多方力量,促成農民團體、農企業組織間跨域合作,並進一步推升農業策略聯盟2.0,著眼於跨產業鏈結與高附加價值創造,打造農業生態系,提升產業韌性,為永續產業經營鋪設堅實基礎。 提升產業鏈韌性—從供應鏈整合到農業生態系形成 有別於過往供給導向之上下游供應鏈產業整合,農業策略聯盟2.0更加重視跨產業合作與附加價值的提升。這不僅包括農會、農民團體與農企業的參與,還促進多方資源整合,推動農業生態系的形成。 中心衛星體系為農業策略聯盟開展的關鍵。以中心廠經營主體(農民團體或農企業)為核心,衛星廠(周邊農民、農民團體或產銷班等)為支持,共同構建高效率、高穩定性的供應鏈網絡。該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藉由專業性分工與制度化的經營管理,強化各關鍵環節的運作效率與降低風險,例如品質管理、物流規劃及加工技術等。同時,透過聯盟組織間的垂直整合與水平擴張,進一步增強了產業韌性,使整體生態系統能更靈活地應對外部挑戰。 組織合作.價值共創.永續經營—從 ESG 角度實現永續目標 農業策略聯盟精神在於各方資源與能力的互補與共享,透過整合不同角色的專業知識與市場優勢,創造價值鏈的全新附加價值,不僅有助於提升技術和知識的傳遞,並透過資源整合、技術共享及多元行銷、產品加工加值和出口拓展等策略,提升產業競爭力與影響力,使產業各環節不再孤軍奮戰,而是形成緊密的合作關係。 聯盟的成效不僅體現在經濟收益的增長,更包括供應鏈穩定、技術進步及對社會環境的正面影響。隨著全球對 ESG(環境、社會、治理)趨勢的重視,農業策略聯盟透過企業及組織之間的合作,整合資源、分享知識和技術,並借助規模效應擴大影響力,共同驅動臺灣農業的永續發展,逐步成為引領產業進步的重要工具。 以下列舉說明: 1.環境保護(E):農業策略聯盟透過異業結盟合作創新,推動循環經濟,著力於減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減少資源浪費。如甘藷策略聯盟透過甘藷格外品青貯技術,轉化為泌乳牛及羊之飼料;鳳梨策略聯盟共同開發鳳梨全植栽的應用產品,包括以鳳梨葉纖維開發機能性紡織材料、鳳梨莖酵素提煉等相關新應用;香蕉策略聯盟則推展香蕉葉與香蕉假莖多元應用,為繼鳳梨纖維後最具潛力之農業副產品。 圖說:甘藷策略聯盟-青貯調製技術 (圖片提供/甘藷策略聯盟) 圖說:鳳梨葉取纖整備與纖維成形。(圖片提供/農糧署) 2.社會責任(S):農業策略聯盟透過契作模式,保障農民收益,並依據市場需求整合供給,優化農產品供需結構。這樣的模式在許多策略聯盟中得以實現,如大豆策略聯盟透過「CBA」(田間生產社群、初級理集貨場、區域採收後調製中心)分區分責作法,從品種選別到採收後的精選、分級、儲運、配送及行銷,確保供應鏈的整體效能和產品品質;大蒜策略聯盟則引進農業改良單位研發之種植省工機械,如附掛式大蒜種植機、大蒜磨根機等,有效提升作業效率及紓緩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圖說:大豆策略聯盟完整有效的供應鏈及管理模式。(圖片提供/大豆策略聯盟) 圖說:大蒜策略聯盟引進農業改良單位研發之種植省工機械,有效提升作業效率及克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圖片提供/農糧署) 3.公司治理(G):農業策略聯盟整合產製儲銷供應鏈體系,以系統化風險與管理,在產業競合中引導合作,並採取多元市場策略,透過市場區隔分散競爭強度,結合國家隊模式拓展海外新市場。例如,鳳梨策略聯盟透過品管指標建立及外銷集貨包裝場健檢,穩定果品到港品質;香蕉策略聯盟透過外銷供果園與外銷業者契作契銷,建立符合外銷市場需求之高品質與專業化的生產;甘藷策略聯盟則由五大產區領袖自主合作成立,採用結構創新的模式,依照其功能與定位進行同業與異業結盟,並且成立台灣甘藷產業發展協會,集眾人之力,以團體之勢迎戰全球市場 圖說:鳳梨策略聯盟-整合產製儲銷供應鏈體系(圖片提供/鳳梨策略聯盟) 圖說:甘藷策略聯盟團隊合作進行海外參訪見習,打造更多媒合商機。(圖片提供/甘藷策略聯盟) 結語 農業部農糧署目前已輔導籌組香蕉、鳳梨、柑橘、文旦、番荔枝、金柑、洋蔥、大宗蔬菜 、大蒜、落花生、 甘藷、柳橙、紅豆、大豆、咖啡等計15項作物策略聯盟,成功促進農業跨界合作與打造農業生態系網絡,提升產業韌性。未來,隨著農業轉型升級的加速,策略聯盟將成為農業永續發展的核心力量。 透過策略聯盟的合力推進,臺灣農業不僅能更高效地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還能在全球綠色經濟轉型中發揮引領作用。這不僅是臺灣農業的一次創新飛躍,更是實現農業永續發展的一份具體承諾。成為帶動農業整體進步的核心力量,也為農業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閱讀更多

專題推薦

專題文章

圖文懶人包

更多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