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畜牧業運用沼氣發電 結合農田再進級 養菇太空包─稻草桿取代木屑 竹林中的黑鑽石─龍崎竹炭 木質廢棄物轉生物炭─改良土壤又可發電 工業漁業結合 冷排水擴大邊際利用效益 用吃解決農業剩餘物的幫手─黑水虻
用吃解決農業剩餘物的幫手─黑水虻
- 發布日期:
- 107-07-30
艷陽高照,微風徐來,在彰化縣員林通往集集的主要道路上,一條被青綠稻浪包夾(映襯)的小徑,直通御飧放牧養雞場。沒有預期的雞禽排泄臭氣,也沒有田間果實腐朽後的酸壞氣息,探究其因,發現這一切背後都歸功於一群默默吃食的幫手─黑水虻。
黑水虻的農業剩餘物循環
黑水虻是怎樣的昆蟲呢?幾乎所有農業有機資源物如廚餘、動物糞便、動植物有機體等都能被黑水虻食用,當黑水虻幼蟲漸漸長大成蛹後,破蛹羽化而蛻變成會飛的成蟲,牠的蛹殼可萃取幾丁質或幾丁聚醣,添加在飼料中,也常應用於工業、農業、醫藥美容等產業作原料。同時,有機資源物經過黑水虻吃食後,殘留下來的剩餘物就是虻肥,本身為極佳的天然土壤改良資材,可改良耕地土壤酸化問題。
幼蟲本身又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可以餵食雞豬等禽畜,又可用於寵物、水產和皮毛用動物等飼料。等於牠在解決剩餘物問題的同時,又不會造成新的剩餘物產生,締造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利用系統,從出生到死亡都能完全被循環利用。
發現黑水虻
最初於2010年,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助理研究員梁世祥在搜集有機資源物質循環相關資料時,首次在世界糧農組織網站中看到black soldier fly(黑水虻)這個名字。畢業於昆蟲系的他,當時只知道這個物種有近似於蒼蠅的習性,也未能確切了解黑水虻的生物特性。
當他發現黑水虻的幼蟲可以吃廚餘、畜禽糞、屠宰場的下腳料如雞腸等有機資源物,成蟲也只需喝水不用特別餵食,更不會傳播畜禽動物疾病或危害農作物與干擾人類生活時,深受吸引,相信若能好好推廣,定能解決當前一些農業所產生的排遺物、殘體等剩餘物的問題。
當梁世祥收集資料、歸納整理向主管匯報後,初期並未如預期中順利。大部分人從未接觸、聽聞過這類物種,太過新穎使得試驗規劃並沒有通過。
自此,他開始利用工作餘暇時間不斷摸索、嘗試。他先在苗栗縣西湖鄉全境設了18個樣點進行誘集,在往返台北南港老家的同時,也於頂樓設置誘引桶,好不容易在誘集桶中發現黑水虻幼蟲,興奮之餘,又因當時還沒有完整資訊提供養殖方式,需再一步步試驗、餵養,經過近三年的時間,終於慢慢歸納出一些可行的步驟,掌握了黑水虻的小規模養殖技術。
養殖黑水虻的歷程
一個世代的黑水虻約存活45~60天,等於1年中有機會養殖6個世代。梁世祥主要是利用角鐵製作層架收納空間,再放入塑膠容器養殖。每個塑膠容器約可養殖5,000隻幼蟲,150個容器養殖數量,每天約可消耗40公斤有機資源物。
在室內餵養幼蟲的同時,還需在戶外搭建(長4*寬2*高2公尺)繁殖網室,讓黑水虻的成蟲能有足夠的空間交配與產卵,再藉此收集虻卵。虻卵會孵化成小蟲,用有機資源物餵養,待牠成蛹變成成蟲、完成交配後,形成一個養殖的循環流程。
投入應用黑水虻的評估條件
台灣最早應用黑水虻由養豬業者開始,漸漸地飼養雞、牛業者也開始認識。黑水虻能有效處理畜禽有機資源物,並產生可利用副產物的廣大用途,使得如今黑水虻小規模養殖技術已技術移轉授權16家廠商。有的廠商純粹覺得它具有發展潛力,有些則希望藉此為環境盡份心力;有的從解決自家畜禽場內面臨的有機資源物出發,有些則期許能重塑社會對畜禽產業的新形象。總體來說,目前以回收處理目的業者最多。
養殖黑水虻,首先要有穩定的有機資源物來源,預估最小經濟規模每日需達5公噸以上。再則,也要有合適的場域建置設施。技術方面,生產動線和日常管理操作都要有標準化的作業流程,操作管理人員也須對養殖管理昆蟲有基本的概念。最後,要能有效串連上游有機物來源、下游的產品行銷販售,整合各個環節,才有機會開創循環農業的新藍海。
受訪者: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助理研究員 梁世祥
審稿專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處副處長 郭坤峯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