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疼惜臺灣土地 臺灣的大地 不太健康 臺灣的大地 營養失衡 合理化施肥 肥料 也可以有生命 讓堆肥成為全農民運動 落葉,別再把它當垃圾
合理化施肥
- 發布日期:
- 98-12-09
一畦綠油油的稻田,靠近田埂的一排卻是黃色的,負責種這塊地的老農民務農已50年,他氣沖沖地說:「這是火力發電排放的空氣汙染造成的。」
空氣汙染不會造成水稻黃化,別人問他,他說:「那是自然老化啦!」
問題是自然老化通常都是結穗後才會發生,但他這排稻子卻像人得了「少年白」一樣,未老先衰,其中必有問題,農試所研究員譚增偉說:「不是缺鐵就是缺鎂,稻子上頭黃的是缺鐵,從下面開始黃的是缺鎂。」
經過一番說明,這個種田50年的老農夫才恍然大悟,自己種田的方法有點問題。
問題在哪裡?譚增偉說:「施肥,他不了解自己的土地,所以無法提供這塊地真正需要的肥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合理化施肥的道理就在這裡。
正確施肥法 缺什麼給什麼
合理化施肥不必然代表少施肥,而是正確地施肥,缺什麼給什麼,缺多少給多少,不缺的就不要亂給。
土地又不會講話,農民哪知道土地缺什麼、不缺什麼?「所以,要先拿田裡的土壤來檢驗。」譚增偉說:「我們都是免費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這是很重要的一步。」譚增偉說:「每塊地特性都不同。」而且,農地所在地的自然條件(包括氣溫、氣候及海拔高度)也會對作物生長產生影響。
譚增偉提到了越光米的例子說,最早引進越光米的其實是中部的鹿谷及芬園,但沒有種成功,後來宜蘭五結卻種成功了,為什麼?因為五結地區地下水多,多為湧泉,所以採用流動式灌溉,水溫低,能為土壤降溫,「米從葡萄糖轉成澱粉的過程,最怕的就是熱,一熱就會轉得太快,澱粉就會變得粉粉的。」
所以五結的越光米像越光米,鹿谷的不像。
不同的作物對施肥需求也完全不同,「什麼土種什麼東西,什麼東西施什麼肥,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所有農地都用同樣的三合一泡咖啡方式來施肥,當然會出問題。
合理化施肥講求的就是針對土壤、作物、自然及地理環境綜合評估後的施肥方式,它絕對是「因材施教」的。
合理化施肥 減少對身體危害
「現在已到了不只要注重產量,還要關心生態保護的時代。」譚增偉說:「肥料進到地下水層中,會還原成亞硝酸根,那可是有致癌性的。」所以合理化施肥除了能減少施肥成本外,還能防止這種「看不見的危害」。
台灣每年用了那麼多肥料,但浪費及流失的占大部分,氮肥只有20%-30%真正被作物吸收,磷肥更少,只有20%,鉀肥也只有40%-60%,這是很可怕的資源浪費及生態破壞。
所以,農試所還有另一個角度的新思維,譚增偉說:「我們要發展新肥料。」
這種新肥料就是「因材施教」的思考邏輯。它是一種長效型、控制釋放型的高效率肥料,基本構想是用高嶺土、矽藻土等作為肥料的包裹材料,當它放到土裡頭,與水接觸一段時間後,就會變軟,並釋出其內的肥料。
它針對作物不同階段的需求設計,例如,以紅蘿蔔來說,它特別需要鉀,但種紅蘿蔔的土壤都是沙壤,對肥料的吸附力弱,以目前的施肥法,它能吸收的只有10%,「一次給10天份,紅蘿蔔也只能吃一頓的量。」剩下的就因為土壤吸不住,就往地下水層跑。
如果用譚增偉說的新肥料,就可以控制每天釋出1天份的鉀肥,作物剛好能吃飽,不多也不少,這樣流失的肥料就極少,無論就省成本的考量或減少環境汙染的角度,都是好事。
合理施肥,讓土壤得到合理的對待,讓作物均衡地吸收養分,不暴殄天物,大地自然不會反撲。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