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農田命脈.源頭活水 隱身在土壤下的一股清流-二峰圳水利工程 小小儲蓄大大幸福.未雨綢繆的水撲滿 抗旱機制啟動.精密輪灌的嘉南良田 打造黃金廊道-水土永續利用之綠色經濟農業 老祖宗水利智慧-貢寮百年水梯田 農田水利之永續經營
打造黃金廊道-水土永續利用之綠色經濟農業
- 發布日期:
- 104-07-03
由於彰化、雲林高鐵沿線,是嚴重地層下陷的農業區,考量至高鐵行經路線的安全及新綠色農業的經營,農委會配合行政院「黃金十年——樂活農業」、「經濟動能推升計畫」及農委會「健康、效率、永續經營」之農業施政方針,特別針對彰化雲林高鐵沿線兩側寬各1.5公里、南北長約35公里的範圍,共計橫跨9個鄉鎮,推出「雲彰黃金廊道農業新方案」,本計劃在節水、節能的基礎上,推動發展低耗水農業、提高農民收益、提升糧食自給率、促進產業多元發展等4大目標,且4大目標之下並設有多項相關配套措施,未來願景即是於彰化雲林地區創造一個綠色農業的經濟環境,除了使得水土能夠達到永續利用之外,另一方面也將會提高農民的收益,讓這條高鐵行經的8306公頃農業地帶,成為臺灣農業真正的「黃金廊道」。
「黃金廊道」係依專家評估地層下陷嚴重程度分為3區,推動期程段,依序為102年至107年、103年至108年、104年至109年,針對第1期稻作推動轉作其他作物(第2期作則不調整)。因黃金廊道區域內之1期稻作,正值中南部枯水期,所以在耕種時經常面臨到水源缺乏的問題,故黃金廊道計畫欲推動水稻田轉為旱作或造林,以建立「節水農業生產區」,並推出獎勵標準來輔導農民轉作。
林科長表示,在農委會的大力宣傳之下,原103年預計達到100公頃轉作的目標,最後竟超出至131公頃,到了104年,更達到445公頃,且另有721公頃正在申請轉作當中,可見黃金廊道計畫的推行成果比預期中還來得更加可觀。
此外,為了能夠順利推動「節水農業生產區」,黃金廊道計畫中制定了「節水專區獎勵」及「契作獎勵」,鼓勵區域範圍內的農民轉種旱作或造林,且農民可依照個人意願、自由選擇欲造林或是種植其他作物(如玉米、高粱等)。林科長說,此計畫並非強制要求農民必須轉作,只是基於1期作的水資源不足之觀點,鼓勵農民儘早轉作,且除了獎勵辦法之外,轉作作物另有媒合契作廠商,讓農民不必擔心轉作後的收益問題。
為了達到節水、節能的目標,黃金廊道計畫在硬體設備上也強化不少,如修護老舊灌溉設施及輔導設立節水節肥灌溉系統。舉例來說,像是滴灌、肥灌系統,都能做到讓每一滴水及肥料不浪費,有效控制用水用肥。
林科長認為,透過新科技、新設施,可以讓同一管線能夠達到多方運用的功能,再加上「自動測報系統」,比起以往人工巡視圳溝來說,除了可減少人力的消耗,又能隨時監控渠道的暢通。另外,「節水溫網室補助」的措施中,推動溫網室作物之栽培,目的即在於降低農業用水,並鼓勵黃金廊道區域內的農村社區能一同支持節水節能政策,例如可透過雨水回收或污水淨化等實際作法,共同來實現低耗水之綠色農業的願景。
另外,針對大眾所關心的農業用水與地層下陷議題,林科長表示農田灌溉水井一般都是取淺層地下水,所以農業用水對地層下陷的影響其實是較為輕微,反而是民生或工業用水需求大,因而抽取深層地下水,這才是地層下陷之主因,所以關於減緩地層下陷惡化非單由農委會或本方案可解決,還需全民的協助及其他單位共同來維護。
彰化、雲林地區是臺灣重要的農業產區,而水資源是作物生長之要件,因此水資源的利用便需格外謹慎小心。而發展農業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友善環境,還需兼顧生態平衡,這時「黃金廊道計畫」正是實現綠色農業目標的領頭羊。
雖此計畫是針對彰雲高鐵行經地區來推動的一項農業新方案,但卻可視為引領全臺水土永續利用之先驅,我們期待透過黃金廊道的成功示範,往後能再將之推展至全臺的各個農產區,讓臺灣成為一生生不息的綠色農業島。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