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農田命脈.源頭活水 隱身在土壤下的一股清流-二峰圳水利工程 小小儲蓄大大幸福.未雨綢繆的水撲滿 抗旱機制啟動.精密輪灌的嘉南良田 打造黃金廊道-水土永續利用之綠色經濟農業 老祖宗水利智慧-貢寮百年水梯田 農田水利之永續經營
分享至 line line

老祖宗水利智慧-貢寮百年水梯田

由於耕地太小,機械不易進入,水梯田仍保留傳統牛耕方式

  2014年臺灣面臨10年大旱,各地水庫拉緊報,但2015年一入夏,蘇迪勒颱風和難得的八月鋒面,又讓許多地方成為水鄉澤國,旱澇交替一直是臺灣的宿命,新北市貢寮的居民很早就體認到這點,百年前就順著坡地,闢出20多口埤塘和水梯田,旱季時用先前儲存下來的埤塘水,暴雨來臨,梯田就成小小水庫,延緩洪峰來臨時間,和大自然達成巧妙的平衡。

  被當地人暱稱為「蕭二哥」的蕭春益說,以前貢寮大約有60公頃梯田,遍佈20多個大大小小的埤塘,最深大約可蓄2公尺,由大人決定何時放水,不是小孩可以玩樂的地方,「所以以前山上的小孩都不會游泳。」他半開玩笑地說。

石柱水管引池水,看守百年老梯田

用石頭砌成的天然水管,用竹竿把木栓抽起,水就會順流到灌溉渠道2

  貢寮的梯田和埤塘工程全是就地取材,以前物資缺乏,山上沒有塑膠水管,老祖宗便運用當地的大石頭,鑿洞貫穿,5、6顆石頭推疊起來,做成天然「石頭水管」,當地人稱之為「埤栓」。

  埤拴的底部連通灌溉渠道,每顆石頭側邊會再鑿一條垂直中間管線的小隧道,作為水的進出口,平常用木栓塞住,需要放水時,從上方依序取出木栓,水沿著中空管線,自然流向低處的梯田,完全不需任何機械設備,是旱災時調度灌溉水的重要裝置。

  一個石頭的高度約是30公分,也就是說,如果今天要放水60公分,只要取出兩個木栓就可以。

  用石頭砌成的天然水管,用竹竿把木栓抽起,水就會順流到灌溉渠道

  埤塘長期使用會出現裂痕,流失水分,因此每過4、5年,農民就必須把埤塘水放乾,修補裂痕,有些埤塘和山上小溪相連,迷航的鱸鰻要是誤入埤塘,水放乾後,就成了家家戶戶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了。

梯田埤塘調節暴雨

  貢寮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滿山都是田,咁著水,溪水不暴漲不枯竭、溪中到處都是魚蝦蟹」,意思是水被留在田裡,就算下大雨,溪水也不會突然暴漲,旱季時,這些蘊含在田裡的水會順著坡度自然流動,野溪不用擔心沒水,魚蝦蟹當然抓不完。

埤栓是旱災時調度灌溉水的重要裝置

  當地人蕭秋金已經高齡83歲,他回憶,祖父從大陸來到貢寮時,滿山都是樹木,辛辛苦苦開墾梯田後生活才比較安定,自12歲開始種田以來,貢寮從沒淹水或缺水,也不曾山崩。

  貢寮的梯田是沿著山坡,一層一層興建,田埂不是用水泥阻隔,而是採用當地石頭堆砌,因此平時降下的雨水,可以從石頭縫隙慢慢往下層層流動,具有緩衝效果,防止水流瞬間漫溢。

地下水補助量,比平地水田多

  過去貢寮的梯田因為都市化、人口流失,大多處在廢耕狀態,埤塘也因為長期無人使用而雜草叢生,不過近年農委會林務局開始注重淺山生態系,發現山上的梯田若維護得宜,可以提供生物很好的庇護空間。

  5年前,林務局和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輔導當地居民重新復耕,組織禾和生產班,目前面積達6公頃,由於不用農藥化肥,加上當地水田工程本就採大自然素材,果真吸引許多生物棲息,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調查,目前當地共有魚類4科5種、蝦蟹類3科3種、螺貝類7科9種、水生昆蟲9目33科101種,連保育類的食蟹獴都在這裡落地生根。

梯田的灌溉水是順流而下,不會浪費水,大雨時也可一層一層蓄洪,延緩洪峰滯留時間

  臺北科技大學教授陳世楷指導的研究生陳慣楹,曾調查貢寮梯田的地下水補注量,發現復耕的田,地下水年補注量保守估計達8834毫米,是當地降雨量的1.71倍,補注效益遠比平地水田,或其他坡地旱田顯著。

  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以前休耕時,貢寮的溪水較容易乾枯,復育後有梯田補注,溪流反而全年有水;若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雖然梯田前身是山林,但因已經開墾,若又缺乏管理,生物多樣性反而會降低,近年臺灣面臨缺水危機,貢寮梯田的經驗值得借鏡。

  

其他推薦文章
森林優生學
水噹噹的臺灣水
引言
畜牧業運用沼氣發電 結合農田再進級
農田水利之永續經營
臺灣的大地 不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