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聞著臺灣咖啡香去旅行

  臺灣位於北緯23.5度,海拔200~1500公尺,擁有適合咖啡生長的地理環境,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除了山區的土石流防治,也協助社區產業推廣、咖啡莊園體驗的輔導升級,將精品咖啡推廣至日本咖啡廳,引領國內外旅客聞著咖啡香踏入產地,進行臺灣精品咖啡之旅。 ▲農業櫥窗主題:聞著臺灣咖啡香去旅行 (2023年10月-11月) 中央、企業與地方攜手共同推動   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更以「咖啡產業六級化」、「咖啡電影」、「咖啡莊園改造」三大主軸來推廣臺灣咖啡,2021年首部以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企劃監製的咖啡微電影《第一杯咖啡》成功行銷日本,娓娓道來臺灣咖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於日本境內60家咖啡廳販售臺灣精品咖啡豆,逐步在日本飄散精品咖啡香;2022年推出「第一杯咖啡」禮盒,與企業單位合作,在蔦屋書店、家樂福賣場與線上購物網限量銷售,透過多元推廣的方式傳達臺灣咖啡的魅力,讓精品咖啡進入都會民眾生活,成為日常首選;同步推動六級化產業的輔導,精進咖啡莊園與在地社區的深度體驗、以咖啡為主題的桌遊,期盼以旅行體驗方式進入產地,認識臺灣精品咖啡產業。 來自山林的滋味,彰投雲嘉各有特色   臺灣是全球少見從種豆、採收、後製處理、烘焙、行銷到體驗服務一條龍運作的咖啡產業,可以同時品嘗低海拔到高海拔精品風味,這樣的優勢是他國無法比擬的,而近幾年誕生多位世界冠軍,從烘豆、杯測、沖煮至交易金額屢次破紀錄,咖啡產業在國際排名與知名度持續提升中。   嘉義阿里山地區具有地理環境優勢,精品咖啡產地,多次在國際競標、拍賣打破成交紀錄;南投地區是全臺最大規模產區,產量可至5.公噸以上,安全農法栽種,具有產地認證標章,賣點是酒鬼風味,如威士忌、萊姆酒及琴酒等;彰化地區八卦山低海拔約200公尺,延伸低碳環保的咖啡渣廢棄物利用;而歷史最悠久的雲林古坑地區,從中海拔華山到近期崛起的高海拔的大草嶺地區都有生產者,與休閒旅遊業者發展六級化莊園體驗,勾勒出臺灣咖啡多樣風貌。 ▲臺灣咖啡種植 ▲咖啡多樣品種 影片一:彰投雲嘉10間莊園介紹 第一杯咖啡微電影推動外銷及提升國際知名度   微電影發想初衷:「我們正在推廣臺灣咖啡曾經經歷興盛、沒落又重新再起的咖啡產業,然而第一杯的定義,有太多可能性,每個人可以自由演繹自由發想第一杯的專屬風味」隨著電影鏡頭走遍雲林古坑綠色隧道、日式建築老屋咖啡館、嵩岳咖啡莊園三合院及嘉義鄒築園等場景,會發現臺灣壯觀的咖啡產業鏈,與咖啡農民的工作與生活日常,進而提升民眾對於產業的認同感。   為持續接軌國際,推動臺灣咖啡邁向國際市場進行一杯咖啡外交,於東京、北海道、沖繩等地共60間咖啡廳販售精品豆,外銷日本的咖啡豆的價差,是日本其他咖啡的5~10倍之高,至今都持續回購,今年首度挑戰美國,在紐約時代廣場的紐約臺灣巡禮文化藝術節(Passport to Taiwan Festival)進行宣傳,邀請外籍遊客深入莊園一窺產地現況,了解咖啡生長環境與體驗,深入認識臺灣咖啡。 影片二:第一杯咖啡微電影影片 咖啡莊園特色店家改造,力推在地產業與16條莊園秘境之旅   農村旅遊看見產業與文化價值,而透過遴選咖啡莊園特色店家進行改造,投入在地藝術家、青年專長合作營造16處亮點咖啡莊園,先將硬體設備建置完成,增強培訓能力,更有基礎去迎接國內外遊客;於2022年推出「聞著咖啡香去旅行」在地莊園16條的主題遊程,並依咖啡莊園屬性與專業分類為樂遊咖啡旅、秘境咖啡旅、私房咖啡旅及職人咖啡旅四項分類。 ▲咖啡莊園旅遊地圖 展示品介紹 一、WHAT'S COFFEE 你什麼咖?   從莊園漿果到杯中香醇,你真的知道你喝的是什麼咖嗎?巧妙將咖啡與遊戲元素融合,以咖啡產業鏈為主軸,帶你從莊園漿果到杯中香醇,在好玩的食農知識型遊戲中看見台灣咖啡的價值,猶如遊歷一趟美麗的旅程。 ▲WHAT'S COFFEE你什麼咖? 二、Cona's 妮娜巧克力-IN·NANTOU 巧克力金馬聯名禮   南投,從921大地震的震撼醒來,在農村水保署與地方農民的協力下、土地舞動了新生命的韻律,首次聯名金馬選用南投在地食材,日月潭台茶18-紅玉红茶、以自然農法栽種的國姓向陽咖啡,特製薄片及夏威夷果兩種巧克力禮盒,搭配金馬60外包裝,更顯專屬。是這片土地的寶貴資源,在不斷轉變的時空中,有一股力量持續實踐大地的豐收與永續的美好。 ▲Cona's 妮娜巧克力-IN·NANTOU 巧克力金馬聯名禮 三、臺灣咖啡風味輪   在職人引導下,DIY咖啡研磨、沖煮、品嚐的過程,學習運用嗅覺、味覺猜猜看,喝到的風味是巧克力、水果、酒香還是花香呢。 ▲臺灣咖啡風味輪體驗 資料來源: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

閱讀更多
臺灣希望 油你油我

  油脂是民生所需,然而主原料來自進口,國產原料僅約佔2%,這使得國產優質食用油特別珍貴!展示具有養生保健功效的4種國產油,除了各具特色,低食物里程賦予它們新鮮的好滋味。 ▲農業櫥窗主題:臺灣希望 油你油我 (2023年8月-9月)   一、油茶籽油   油茶籽油即是苦茶油,可稱東方橄欖油,更勝橄欖油!   以現代科學方法,證明本草綱目所記載的功效,而國際期刊的人體試驗報導,證明飲食中含有高量油酸可以降低氧化壓力,是極佳的日常保健食用油。苦茶油可以耐受高溫,特別是特定的烘焙條件可以提高其耐熱性,使苦茶油煎、炒、煮、炸皆可料理!   農業試驗所開發「三種特徵風味苦茶油製程技術」提供產業技轉,創造沒有苦味,風味鮮甜、香濃或醇厚等不同特徵的苦茶油,分別適合鮮飲、清炒與香煎料理,讓消費者可以重新認識品質與風味俱佳、可以天天料理享用的苦茶油。        ▲剛採收的茶油果實/ 日曬逐漸乾燥的茶油果實      ▲日曬果實/ 將茶油果實榨成油茶籽油   二、印加果油   印加果原生於祕魯安地斯山脈海拔1600~2100公尺,含有高量油脂(35~54%),其中ω3脂肪酸 (linolenic acid,次亞麻油酸) 占42~51%,現今醫學研究已證實,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少自由基產生,是人體無法合成的脂肪酸,只能從食物取得。   ω3脂肪酸的來源稀少,然而臺灣因為氣候地理條件合適,印加果在年初栽種年底可以收成,實為上天賜予的禮物,已經成為我們重要的新興作物。   印加果目前主要產地在南投縣、嘉義縣以及花蓮縣。再次提醒,ω3脂肪酸因為高度不飽和特別容易氧化,因此需要冷藏,也不適合加熱烹調,建議採用鮮飲或涼拌料理。        ▲印加果果實 / 曬乾後的印加果果實      ▲榨油 / 印加果油成品   三、高油酸花生油   落花生於17世紀左右在臺灣落地生根,因其固氮、耐瘠特性,為先民開墾拓荒的重要輪作作物。農業試驗所及臺南改良場研發出高油酸落花生品種「臺農11號」及「臺南20號」,ω9 脂肪酸 (油酸,oleic acid) 可高達75%以上,有效延長花生油、花生醬等產品保存期限。   臺灣訂定2050碳排淨零政策,使落花生的固氮能力受到矚目,因為豆科植物能在輪作、間作過程提供農田氮肥,減少投入化學氮肥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不論是黑金剛、油豆或是高油酸新品種,您在消費端吃的每一口落花生,都能支持在地產業,減少碳足跡。   有志社區營造的青農、教育者,在學校、你我的身邊推廣食農教育,使散發出濃郁香氣的傳統作物落花生,重新找到定位與價值。     ▲採收落花生   四、胡麻油   胡麻俗稱芝麻。   種子富含油脂且焙炒後具有特殊風味,廣泛應用於食物增添風味。目前臺灣主要栽培品種為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臺南1號」,是黑色種皮胡麻品種,種子富含鈣質,含油率可高達50%以上,香氣濃郁,深受國內老饕喜愛,其加工產品包含胡麻醬、胡麻糖、胡麻粉等。   你可能不知道餐桌上的胡麻僅有約5%來自在地生產。臺灣每年大約需要進口4萬公噸,自產僅約2,000公噸,主要產區在臺南,約佔全臺栽培面積7成以上,近幾年屏東、嘉義、彰化、苗栗、桃園等地才開始有農民大面積種植。   消費者如果要吃到國產胡麻的好滋味,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到胡麻產區,向地方農會或農民購買,一起支持國產好滋味。        ▲採收胡麻 / 日曬胡麻 ▲在帆布袋上敲打胡麻,讓籽粒掉落下來    ▲將帆布袋上的胡麻籽粒蒐集起來 / 胡麻籽粒     本策展為推廣農業的油料作物研究成果,結合偏鄉小學、社區夥伴,擷取在地小農真實影像,以食農教育創新工作坊集體創作,形塑具有Mosaic鑲嵌 (字源"Muse"為希臘文,是古希臘神話中九位職司藝術與科學女神的總稱) 拼貼藝術風格的作品。除展現農業試驗研究與在地創新食農教育的鏈結,也是臺灣多元整合價值的體現,描繪美麗臺灣沃野千里的豐富與感動。 一、策展意象   深秋涼爽的北臺灣山坡上,壘壘油茶果實成熟,滿園果子。霜降過後的林間,陣陣清風帶來油茶籽幸福收成的味道,一種土地堅實飽滿的味道。   端午時節,中部印加果掛果滿園,懊熱的芒種無法抵擋我們收穫盈滿的期待,汗水滑落嘴角成為農人們的微笑曲線,那是歲月努力的曲線。   沃野雲林,澳熱快將人蒸發,春豆花生卻在土裡曖曖含光。隨著芒種到來,跟著陽光深呼吸,祈求好事發生。這是土地的智慧,一種心無所住靜定前行的智慧。   西港的風止不住黏膩,立冬時節的南臺太陽,仍然暖暖和煦。芝麻從指縫間滑落像點點星光,點點盈框。青年的熱情讓全家緊緊相伴,由創新轉成新創永續發展。   二、策展團隊 (一)農業部團隊成員 農業試驗所     生技組 李雅琳 (苦茶油、印加果油、花生油、芝麻油研究)                洪子桓、劉威廷 李穎甫 何奕漢 (協助規劃與布展)     作物組 戴宏宇 (落花生研究)     技服組 吳宜晏 (布展活動窗口)     技服組 吳惠卿 (食農教育窗口)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黃涵靈 (芝麻研究)  (二)協辦策展團隊 張文鴻 (豆爸老師) 臺中師院美勞教育學士 • 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MFA藝術學碩士。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目前關注環境的自然循環議題與食農與藝術課程的研究,並實踐於社區創生與營造課題。 台灣共好實踐協會 人因互相幫助而勇敢,因互相信任而美好。 以社會企業作為基礎,倡議食農教育,偕同熱血青年修復社會關係,希望能夠達成共好共榮的新社區願景! 臺灣共好實踐團隊從土地美好實踐開始,豐厚在地文化底蘊,串連整合作物與餐桌的想像,修復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並攜手創造臺灣美好環境而持續努力。 合作參與 臺中市大安區三光國民小學全體師生 衛福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 詹伶千社工師 … 臺灣共好實踐協會 吳麗真 林佳盈 陳孟青 … 臺中市東海社區小朋友們 張善雅 詹前寬 … 東海大學 王莉嵐 鄭芷茵 陳彥均  臺中市立女子高級中學 張善淳 臺中市立第二高級中學 洪榛苓 臺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 林智芸 臺中市立清水高級中學 紀姿婷 資料來源:農業試驗所提供

閱讀更多

專題推薦

專題文章

圖文懶人包

更多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