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氣候變遷 農民總動員 地球暖化 農業影響有多大? 糧食生產自給安全 還原我國畜牧業排放溫室氣體的事實真相 森林保育碳匯活路 漁業資源永續經營 延伸閱讀 用環保賺進第一桶綠金
糧食生產自給安全
- 發布日期:
- 99-07-26
炎熱夏天的高溫,不要說人受不了,田間的農作物也難耐酷暑,呈現生長停滯。夏天的蔬菜少了多樣化的選擇,想像一下,如果天氣越來越暖,農作物的生長勢必受到影響,我們賴以為生的糧食供應就會出問題。
亞太米倉主要輸出國的泰國和越南,遇到災害減產,第一個考慮的就是停止出口,先餵飽自家人,也連帶造成全球性的經濟恐慌。因此,我們面臨最大的課題,就是當氣候越來越惡化,台灣糧食的生產能不能自給自足?
暖化的高溫,使得亞熱帶、熱帶為主的稻米和薯類糧食作物生產都呈現下降趨勢,不但我們賴以為生的主食出問題,連家禽家畜的飼料來源也會缺乏。台灣大學農藝系盧虎生教授在「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的引言報告中,說明了農產業可能面臨的衝擊:
依據國際水稻研究機構研究顯示,平均溫度上升 1 ℃,穀粒產量將減少 7% ,如超過 33 ℃的熱浪來襲,稻子就不稔 (空包 ) 。依國內專家的研究預測,如果本世紀末台灣增溫高過 2 ℃, 嚴重的話 稻米可能減產 13-14% ,更別提乾旱和颱風的侵襲下的產量更可能銳減。不論是露天或是網室栽培的蔬菜,都將 直接或間接 因為高溫減產,造成菜價 不穩定 。果樹也會因為降雨型態改變和高溫難以休眠,影響成熟結果率或是品質下降。氣候變遷造成病蟲害和雜草對作物的危害更劇,預期農民用來防治的成本也會增加, 有機型態耕作也更為不易 。
氣溫高造成動物的熱緊迫,會影響母豬的發情配種。天氣熱,乳牛的泌乳量就會下降,例如體重 635 公斤的乳牛在 32 ℃的高溫下,食慾下降,泌乳量也會比 16 ℃的氣溫下降 32% ,所以民眾可以在夏天明顯感覺到鮮奶缺貨。依據全球變遷中心模擬結果預測,台灣近海的魚種漁獲量將 減少或不穩定 ,養殖業也會因為氣溫變化導致罹病率及死亡率增加。
這麼一來,及早做好台灣的糧食安全,提高國內自給率是最重要的。以2008年的國人稻米消費量48公斤、 2007年小麥37公斤來計算,熱量自給率才32.7% ,比鄰近的韓國45%和日本40%低了許多, 而且我國目前糧食單獨仰賴稻米的型態也加劇了糧食安全的風險 。台灣多為小農經營型態,在國際氣候變遷研究中,糧食安全性是比較接近高風險的。我國法定的稻米庫存量最低是 30 萬公噸,約為國人需求量的 23% ,如果加上小麥的需求量,整體的糧食庫存量比聯合國農糧組織 FAO 建議的17-18%還低。雖然蔬果的自給率高達 80%,但小麥和飼料作物都仰賴國外進口,糧食安全的風險是相當高的。
對農民來說,大環境的劇烈變化將影響生產成本及收成量,導致收益受損及不穩定,需要及早的加以因應。
以農糧生產來看, 與農試技術單位緊密合作 ,選擇抗逆境、高資源利用等的改良品種 ( 如水分或肥料利用率較好的品種 ) ,或是從肥料管理、土壤保育、產期調節、節水節能設施、安全的病蟲害防治等栽培技術的改進, 一方面讓農民可以減少氣候變遷和環境衝擊所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可能反而增加農民的市場競爭力,在危機中創造新機。
在發展因應的技術方面, 農民應該開始正視如何生產「環境親和性標示」的農產品。農作物由種子、育苗、田間栽培,到乾燥、儲運、加工、包裝等階段都造成環境和資源的衝擊,例如農機具的使用、田間廢棄物排放、水資源使用等。在整個生產栽培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把碳足跡分析記錄下來,盡量降低氣體排放,就是進行友善環境的作法。例如日本宮城縣已經發展出「 環境保全米 」,減少農藥和化學肥料使用,來生產較少排放污染和較低碳足跡的稻米。目前台灣主要經濟作物的生產過程都還沒有類似的評估分析,尤其是需能型的設施栽培,將影響到未來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農政單位和地方政府近年來推廣的吉園圃、產銷履歷、無毒栽培、有機栽培、或是自然農法的理念和技術,都是友善環境的栽培方式,且有多項的補助與輔導措施來幫助農民投入,農委會也推出各項農民專業訓練課程,都是吸取新技術資訊和瞭解政府資源最好的機會。 如果能進一步積極地將這些農業界的用心與社會的關懷結合,獲得國內甚至國際消費者的認同,或可創造更豐富的機會。
氣候變遷下,沒有人可以獨自倖免,身為農業生產者卻會最明顯感受暖化問題的嚴重性, 及早調適不但可穩定產業的經營,甚至有機會創造新機,才是永續經營之路。
推薦延伸閱讀的網站:
安全農業入口網
吉園圃安全蔬果資訊網
多媒體: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