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氣候變遷 農民總動員 地球暖化 農業影響有多大? 糧食生產自給安全 還原我國畜牧業排放溫室氣體的事實真相 森林保育碳匯活路 漁業資源永續經營 延伸閱讀 用環保賺進第一桶綠金
分享至 line line

地球暖化 農業影響有多大?

擬定應變措施,減緩氣溫上升 過去百年地球平均溫度上升了 0.74 ℃,但未來百年卻可能上升 1.8 ℃至 4 ℃,這是聯合國 IPCC 在 2007 年的預測。而根據中央氣象局 2009 年有關台灣百年氣候特性變化的統計,台灣平均氣溫上升 0.8 ℃,但降雨明顯減少,單日降雨量增加,豪大雨日也增加。因為變暖,海平面年年上升,在過去 10 年,高雄沿海每年上升 6.79 公釐,比台灣海平面平均 1.8 公釐高的嚇人。西南部地層下陷的速率每年 7.89 公釐,台灣的西南陸地慢慢不見了!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兆漢在「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開幕的專題演講提到這些驚人的數據。

 百年來,都會區的氣溫上升最多: 1.4 ℃,尤其最低氣溫平均增加 2.1 ℃,應該清涼的夜晚升溫現象反而比白天升溫的高。以地區性來看,過去 50 年熱浪發生率和持續天數明顯增加,北部溫度變化尤其大。

 氣候變遷造成台灣增溫和降雨型態的改變,明顯受到影響的農業資源,就是海平面上升成海岸周邊的農地鹽化或淹沒的衝擊、降雨改變造成乾旱時衝擊水資源的供給等。根據研究,未來 30-60 年,每期稻作平均總蒸發散量增加 2.1% 和 6.8% ,也就是說,我們賴以為生的糧食作物可能越來越耗水資源了。越來越暖化的氣候,使海平面上升,嚴重影響西南部平原的重要農業生產基地,估計影響面積可達 1246 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農業重鎮雲林縣的土地面積了 (1290.84 平方公里 ) 。除了要減緩氣溫上升的速度,還需要的,就是擬定應變措施,好好調適。

 因此,專家在「台灣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之策略調適」的核心議題下,提出了各項調適策略:

 第一個是與農業生產最相關的水資源調適策略。在過去水資源充沛的年代,台灣綿密的農田水利設施完善,農民用水便利且免費,在在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專家不斷提醒,要正視農業水源短缺的問題了。氣候變遷造成枯水期或乾旱期農業用水不足及工業或民生用水的移用壓力,農田水利蓄供水設施及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都必須及早規劃。當水源缺乏時,許多農田就被迫休耕,農民就會「失業」,在這次的調適政策會議結論,除了決議要成立「農業用水調度使用作業基金」,提升工業或民生調度時的用水效率及保障農民的權益,農民也該思考節能減碳的生產模式。

農田水利系統應要建立抗旱應變措施,並重新檢討用水和儲水設施  除了農田水利系統應該要建立抗旱應變措施,農民也該重新檢討自己農田或牧場、魚塭的用水和儲水設施。例如,向來習慣放水淹的水田、需水灌溉的菜園和果園,都應規劃節約用水之道。政府推動輪流灌溉、旱作噴滴及養殖用水循環後再利用的措施,都是農民該關心的新政策。對漁民而言,如同沙漠地區的國家發展海水淡化技術,未來將建置海水統籌供應系統,發展海水養殖來因應氣候變遷導致水資源劣化的糧食生產,同時也推廣淡水循環水養殖,減少對淡水資源的依賴,並將不適合養殖的魚塭改為濕地、生態教育公園、生態池或滯洪池等。畜產業可以改善畜禽舍的通風和溫控設施,改良飲水和供水,減少用水量,設置或強化廢水循環再利用。

 在各項調適策略裡提到上述的措施,對農民和農村都有重要的影響。專家也提出,鼓勵農村社區組織參與優良農地的保育措施,降低因為興建農舍對農地利用的影響,同時,促進休耕地活化利用,做為糧食生產預備地,輔導休耕地種植高經濟價值或進口替代作物,並支持農民擴大生產基地的小地主大佃農計畫、有機農業和農業經營專業區。過去土地休耕政策造成了農地廢棄或地下水源涵養功能消失,政府也研議以農業環境給付獎勵措施來取代,引導農民進行環境友善和節能節水的生產、採收後處理和運銷的農作模式。

 因此,各種 生物種原的保存 ,劣化的污染農田、魚塭、鹽漬地、崩坍地、地層下陷區的土地都要復育,才能避免生態系惡化下去。

 所謂的氣候變遷調適,就是瞭解未來農業可能面臨的問題,及早應對做好萬全的準備,讓損害降到最低,農民才能避免成為氣候難民。

推薦閱讀網站:

農田水利會推廣旱作管路灌溉計畫

打造健康、卓越、樂活的新農業

稻米生產之生命週期與碳足跡

溫室氣體資料庫:農林漁牧損害度與調適

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下之台灣糧食政策

多媒體:

行政院長出席 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政策會議致詞

其他推薦文章
臺灣的大地 不太健康
苗木培育
濱海綠色奇蹟
引言
還原我國畜牧業排放溫室氣體的事實真相
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