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 智能機具 推動智慧農業的好幫手 智慧漁業 精準掌握餵食、投藥量 漁獲更安心 智慧家禽業 機器人讓雞運動免巡場 酪農的機器助理 照顧乳牛樣樣精通 農業物聯網 連結產地到銷售
分享至 line line

酪農的機器助理 照顧乳牛樣樣精通

 泌乳牛自行到擠乳機器櫥櫃內,機器人手臂進行擠乳工作。 每天清晨五點,乳牛場裡的牛隻開始移動到擠乳臺,牧場人員把握時間打掃牛床,準備牧草,讓擠乳後的牛隻回到牛舍能飽餐一頓,這只是一天繁重工作的開始,接下來每四小時要餵食一次,傍晚五點進行第二次擠乳與清潔,工作時間橫跨清晨、黃昏,甚至凌晨三點也要繼續餵食牧草,工作時間長、休息時間破碎,讓臺灣酪農業長期處於人力缺乏的狀態。

  但臺灣隨著工業4.0所發展出的雲端科技、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智能化機械、感測器等,在2015年開始應用於農業,啟動智慧農業的發展,酪農業的缺工問題有了改善的曙光。從五年前開始規劃、協助智慧農業導入乳牛場的畜產試驗所遺傳育種組組長吳明哲表示,考量到農場裡工作種類繁多、工作時間分散,所以依照每日工作人員與乳牛移動動線的週期性事物,規劃成五條工業等級動線,設法以機械替代人力。

推料機器人裝有畜試所天眼系統,能數位錄影牛隻吃料情境。 仔牛哺育機器人可有效節省仔牛飼養的人力時間。

  第一條動線人力是影響牧場生計的擠乳工作,一般牧場擠乳時間多為清晨五點與傍晚五點,每次需要兩個半小時,這段時間也必須快速完成牛舍地面清潔,這樣人力成了第二條動線,第三條動線人力則是不分晝夜每六小時餵食一次。第四條與第五條動線則與牛隻健康管理有關,除了要確保乳牛能維持健康,每年生產一胎小牛及維持乳量,生產前後都獲得妥善照顧;剛生下來的仔牛也需要格外用心照顧,一天餵乳九次,四個月大後才能吃牧草。

牛隻腳上綁個計步器或脖子掛皮帶,能測量健康狀況及其排卵期,好進行人工授精配種。  吳明哲表示,「要以機器人取代專業工作人員當然不可能,但作為替代手腳還是辦得到。」以擠乳、餵食、清潔環境來說,由於工作場域固定,可使用可移動機器人與固定機器人協助,例如只要設定好時間,牛隻移到擠乳臺後,牛床裡的刮糞履帶和沖水機就會自動啟動,機器人也能監控牛隻每日飲用的水量與品質,或是監測牛乳數據,紀錄牛隻健康。這些資訊都會上傳雲端,酪農戶即使外出也能以手機遙控機器和回看數位影像,並用時間軸來理解乳牛場人事物動態。

  在畜產試驗所的要求下,現在負責進口機器人的公司,必須要有臺灣工程師、國外受訓證照,做到在地維修、在地保養機器的可能,無形中也增加了相關工業產業的就業人口,「我們以機器替代了從事農業的人口,但同時增加機器維修人口,一旦臺灣維修網路能架設起來,就能培養更多臺灣工業人才。」吳明哲說。

  不過智慧農業要應用於酪農業,用電問題仍是最大關卡。吳明哲說,機器人需要用電,偏偏農業用電電壓是最不穩定,加上乳牛場分布是酪農村群聚發展,用電需求時間相同,如果一起提高用電量,就會出現跳電問題。即便乳牛場在牛舍頂裝設太陽能,想自力更生,但目前光電公司規劃仍是電力傳回臺灣電力公司,要解決用電問題,仍需要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才能達到更高成效,讓酪農業成功節省人力,能更靈活的安排工作時間,而機器人的高品質與可靠性也能讓酪農安心無憂。

生乳產業Road Map

▶ 延伸閱讀

  智慧農業-仔牛舍高床清潔消毒機器人研發應用

  智慧農業-數位學院:乳牛場導入五大動線機器人

 

受訪者/審稿人/圖片來源:畜產試驗所生乳領航產業 吳明哲組長

其他推薦文章
逐花而居的遊牧民族
麻油製程不簡單,本土生產更心安
水果甜不甜?非破壞水果糖度檢測技術一「眼」看穿!
花現臺灣前景
一「香」一世界、臺灣是茶葉「聯合國」
多人同心,其利斷金 細數農業界最高「農」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