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臺灣好茶向前衝 一「香」一世界、臺灣是茶葉「聯合國」 從叱吒國際貿易到走入常民生活 茶業改良場是臺茶升級創新的火車頭 與好環境共生 邁向茶園友善有機之路 機械化與智慧化 臺灣茶業跨入新境界 埋頭茶樹育種 孕育出新時代的茶飲註腳 讓臺茶也像調製雞尾酒般的創意多元 「飲料作物學」成為一門臺灣農業新顯學 淨源護生保健康,坪林有機茶農契作再造茶鄉新風貌
淨源護生保健康,坪林有機茶農契作再造茶鄉新風貌
- 發布日期:
- 108-07-24
講到代表大臺北特色的茶葉,最先令人想到喝起來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點的包種茶。包種茶湯鮮爽甘醇清澈不苦澀,回甘力強,對身體無負擔,其中又以產自翡翠水庫集水區的有機文山包種茶最受消費者歡迎。
提到文山包種茶,許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離大臺北都會區不遠的茶鄉—坪林。在這裡,茶街上林立的大小店家,是不少透過北宜公路往來東西部的商旅,試茶、批貨的好去處;離開老街再駛往山上,山路蜿蜒間不時出現幾座茶廠,隨處可見茶農在園間揮汗巡視。
不過,隨著北宜高速公路的興建取代北宜公路的交通功能,老茶鄉沉寂了。但在歲月的洗禮下,老茶鄉仍有好茶產地的金字招牌,也有代代相傳的製茶功力。近幾年,坪林又因著地方茶農的堅持,逐步擴大有機茶規模,吸引更多人返鄉創品牌,共同組織產銷班,與有共同理念的製茶廠契作,以團體戰的方式,讓一度沉寂的老茶鄉,透過友善環境栽培,又重新滿盈新茶香。
模範農民陳陸合 從己出發整合戰鬥力
踏入返鄉茶農陳陸合的茶園「綠光農園」,映入眼簾的是綿延的雪山山脈,山腳下則有北勢溪緩緩流過。2006年,陳陸合從松下電器退休,深思故鄉坪林做為翡翠水庫的集水區,此處的人們更應守護純淨水源,因而希望自己從地方大宗的茶業下手,透過生產有機茶,做為對家鄉生態、自然的保育實踐。
如今,他已有4.5公頃面積的茶園,更拿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模範農民獎殊榮,回顧初上山的返鄉時光,他笑著回憶,「當時這裡做有機的人還非常少。」他指出,因茶農長年採用慣行農法,且有機茶不倚賴農藥及化肥,所需要的人力、時間等管理成本大幅增加,而令許多人卻步。
但陳陸合說,「不管有困難,就是歡喜做、甘願受,」初始只希望自己先做好,讓其他農友也能逐漸瞭解種植有機、友善環境的茶葉是可行的。因此,他賣力地從茶園新手一路摸索,加上茶業改良場等相關農業單位的指導,讓他更能以理念支撐行動,最終走出一條可行又可信的有機茶之路。
有人墾荒,便有更多人從後方跟上。從個位數茶農開始的坪林有機茶,目前已成立兩個有機茶葉產銷班,陳陸合則擔任其中一班的班長,與14位班員共同打拚,甚至曾勇奪2015年全國十大績優產銷班。他提及,除了滿懷生態保育理想的茶農,目前也有80多歲、經歷過農藥中毒的資深茶農,決心放下施行了大半輩子的慣行農法改走有機。經過各方人馬的投入,讓坪林有機茶的團體合作更縝密,也迸發更多火花。
近年來,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所經營的「淨源茶」品牌更投入於此,與茶農穩定契作,並從加工、銷售端持續串聯坪林有機茶產業上下游,盼與產業、環境共好。
「淨源茶廠的加入,真的幫助很多。茶廠協助契作的農解決生產常遇到的問題與困難,讓坪林的有機茶農能無後顧之憂的繼續種茶。」陳陸合說。
契作協力地方產業 淨源茶以陪伴實現共好
2007年,慈心基金會來到坪林,他們同樣看見水源區清淨源頭的重要性,因而邀請茶農加入水源區茶園轉做有機農耕的「淨源計畫」。那時,一群人為了找出示範的產業模式,開始在田間與椿象和病菌決戰、尋求採茶人力、也摸索各種茶類的製造技巧。
歷經十年光陰,他們逐步洞察並解決產製有機茶會遇到的各環節困境,並與茶農賣力改良茶園土壤、茶樹健康、提升茶質,甚至串聯各地農友分享製茶技術、科學研究及生態知識,更建立了「淨源茶」品牌,讓有機茶得以更廣泛地直面消費者,同步撐起有機茶農的生計與生態保育。
對此,陳陸合有感而發地說,有些茶農製出好茶,卻不善於銷售,所幸淨源茶廠的加入及契作模式成為他們有力的後盾。例如,在最缺工的採茶環節,茶廠會派人協助採收;買下的茶菁則以重量計價,並接下後端製茶、販售等繁瑣工事,甚至茶廠也有專家協助茶農解決有機栽培時所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所以,我們茶農就可以專心種茶。」而這也讓更多坪林茶農能無後顧之憂地投入有機與友善環境茶葉種植的重要因素。
同時,慈心也在坪林推動翡翠樹蛙的綠色保育標章,目前已有超過20位坪林茶農取得該標章。在跌跌撞撞的起步期,有了穩健的陪伴,無疑給了坪林有機茶業一顆定心丸,讓茶農、消費者與環境生態一起邁向共好。
分眾與合擊 有機茶萌生附加價值
陳陸合說,產銷班打團體戰對地方產業升級有不少好處,「例如,會有公部門的輔導和補助資源。」他舉例,較少使用或占空間的大型農機資源,如中耕機及搬運車,班員即可共用互享,也能享受到農委會提供的有機資材補助。同時,小農組成團體,也讓地方政府更便於推廣共同品牌。
「像新北市政府就和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合作,建置包種茶分級包裝。」陳陸合指出,有了分級,更落實品質與價格的對應標準,對消費者而言,購茶指標更有公信力,因而成為推展地方品牌的一大利基。
不只團體共同奮鬥,個人成績也要持續成長。陳陸合以自身為例,他透過茶園小旅行,將客人帶入茶園、認識有機茶種植並觀察園區生態,又讓消費者學習採茶、製茶及品茶,「去年和前年,每年都有100梯次,大概有5000人參加製茶體驗,也有許多消費者,體驗後就變成老顧客,會來電訂購茶葉,甚至不遠千里跑上山來找我們買茶。」
不只轉向六級產業,他還主打「少量多樣、適地適種」戰術,在田間,種植較少病蟲害的茶樹品種,再針對茶葉特性製作合適茶款,除了生產坪林特產包種茶外,還研發出多種特色茶品,如白種白茶、紅水烏龍、焦糖紅茶、翡翠綠茶等,讓想嘗鮮的消費者能有多樣選擇。
走在陳陸合的茶園裡,藍色塑膠桶中裝著水、寫上「樹蛙的家」字樣,走入園內更可見各種昆蟲、鳥類、小動物的足跡。不只在這座茶園,各山頭的茶農更開枝散葉地將有機茶、純淨水源區的理念耕耘於日常中──因他們從茶山而生,與這方土水相依,不論各家努力或團體出擊,都讓坪林茶鄉維持包種茶的清新脾性,並守護了豐富生機。
受訪者:坪林有機茶葉產銷班 陳陸合班長
審稿專家:茶業改良場茶作技術課 蔡憲宗課長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