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 價值鏈上的糧食損耗與浪費 稻米蔬果防劣變 有效保存嚐新鮮 改善環境有方法 減少破損無壞蛋 快速冷凍保鮮美 副產品利用零浪費 豬牛管理有方法 減少無謂的損失 食物不浪費 給最需要的人
分享至 line line

改善環境有方法 減少破損無壞蛋

過去曾有統計顯示,每人每年約吃掉三百顆蛋,相當於一天一顆,可知國人對蛋的需求極高。  台灣人多愛吃蛋?過去曾有統計,每人每年約吃掉三百顆蛋,等於天天吃一顆,這樣的數量並非高估。台灣目前蛋雞約有三千五百萬隻的在養量,其中有一千兩百萬隻是「更新蛋雞」,仍在成長還未有下蛋功能;真正從事生產的「經產蛋雞」約兩千三百萬至兩千八百萬隻,若以一萬隻蛋雞每天可生產四十箱雞蛋、每箱兩百顆計算,確實每天約有兩千萬顆雞蛋進入市場,才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

  畜試所宜蘭分所研究員鄭智翔表示,雞蛋與蔬果、生鮮肉品的銷售型態不同,通常由蛋商至蛋場收蛋,然後供應給大盤,如果蛋商規模夠大,也可能兼營盤商的角色,送至洗選場、加工廠或直接出售,「進入洗選分級系統的雞蛋,若是軟殼、破殼、裂殼蛋,可依照衛生法規再次利用,經過滅菌後以液蛋型態供西點烘焙等食品業者使用。若是非洗選的雞蛋有破損,蛋液有外溢情形,則屬於事業廢棄物,依規定不能食用。」

  由此可見,雞蛋破損與裂痕等耗損大多發生在產蛋現場,平均每八千顆雞蛋會有兩百顆損耗,但遇到某些狀況損耗率會提高至百分之五,例如夏天溫度高,蛋雞食慾不振、營養不足,產下的雞蛋蛋殼會變薄,就容易破損。

  「環境還是造成雞蛋損耗、浪費的主要因素。」鄭智翔分析,台灣養雞場九成以上都是鐵皮屋,雖然近年不斷推廣水簾式等現代型雞舍,但常見的雞場仍是以鐵皮屋頂,讓四面通風的傳統禽舍建築為主,「二十年前的環境或許沒問題,但現在禽類疾病多、品種不同、飼料也有變化,鄰近的建築物也比以前增加許多,只要天氣狀況起變化,容易發生熱緊迫或冷緊迫的蛋雞馬上受影響,蛋殼品質就不佳。」他以近年夏天常超過32度為例,這種氣溫破損率往往超過5%。

成群蛋鴨飼養在戶外空間,看上去非常壯觀。  鴨蛋又與雞蛋不同,台灣有四百場蛋鴨場,約飼養兩百一十萬隻蛋鴨,一年產蛋四億五千萬顆。和蛋雞大多飼養於籠裡不同,蛋鴨養在室內空間的地上,有戶外或室內水池,另有一處室內產房鋪上稻草、粗糠、輪胎或隔板等,平均一間蛋場若飼養六千隻,一天可生產約四千八百顆鴨蛋。

  雞在白天生蛋,掉於籠子下方裝置,蛋農直接手撿,或由自動化運輸帶集中至蛋盤。鴨卻是夜裡生蛋,蛋鴨會直接吃掉不健康的裂殼蛋或軟殼蛋,蛋農要撿到破損的鴨蛋機率不高,不過鴨蛋可能因為飼養環境沾到糞便或是髒污,平均一場一天約會有一箱以內的髒蛋(約兩百顆)。不過因為鴨蛋有九成以上製成皮蛋、鹹蛋,這些髒蛋一樣會洗淨、醃製、煮熟,對蛋農來說影響不大。

  要改善飼養浪費,需要先改善飼養環境。要改善蛋破損造成的浪費問題,鄭智翔認為首要任務是改善飼養環境,因為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高溫問題,需要積極改善畜舍設備達到降溫需求,另外也可以減少疫病傳染問題,「蛋雞場內會有等著生蛋的年輕蛋雞與可能已經被病毒感染的老蛋雞,容易交互傳染,如果可以整批蛋雞『統進統出』,能減少染病風險。」不過因為台灣蛋農規模不大,要改善環境必須付出高成本,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此外,也可以針對飼料品質作改善,台灣畜牧場飼料原料來自進口,品質不斷變動,營養的改善不容易跟上,同一家飼料廠配出來的飼料也不見得適合每一家雞場。

  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仍有注意到消費市場需求的蛋雞場為了提升品質積極發展,不僅改善設備,還整合成一條龍的產業鏈,從源頭控管品種、飼料開始,到後端洗選包裝皆用心處理,讓蛋雞飼養品質更驅穩定,雞蛋品質自然跟著往上,壞蛋數量也會越來越少!

 

受訪者: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鄭智翔助理研究員

審稿專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張靜貞博士

圖片來源: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鄭智翔助理研究員、台灣農業故事館

其他推薦文章
臺灣的大地 不太健康
還原我國畜牧業排放溫室氣體的事實真相
農田水利之永續經營
引言
森林優生學
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