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 價值鏈上的糧食損耗與浪費 稻米蔬果防劣變 有效保存嚐新鮮 改善環境有方法 減少破損無壞蛋 快速冷凍保鮮美 副產品利用零浪費 豬牛管理有方法 減少無謂的損失 食物不浪費 給最需要的人
分享至 line line

價值鏈上的糧食損耗與浪費

  根據聯合國預測,2050 年全球人口將達91億,比目前多出34%,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估算出,全球糧食產量必 須提高七成,才能因應未來糧食需求。但現實問題是,在耕地、淡水資源等自然資源受到的限制愈來愈多,加上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事件嚴重影響農作物生產,該如何在供應端越來越不穩定的未來,滿足不斷增高的糧食需求,首要關鍵便是減少糧食損失與浪費。

蔬果不易保存、食用時限也較短,因此損耗率極高。  糧食損失與浪費指的是從收成時的處理、包裝儲運至加工市場、行銷販售、最後由消費者購買用過程中所產生耗損或浪費。FAO估算,全球每年約有13億噸的食物在這段過程損耗掉,約佔去三分之一。在臺灣,農委會資料指出平均每人年可獲得567公斤糧食供應量,但依照2013年環保署廚餘回收與垃圾性質分析統計,平均每人年產生96公斤廚餘,等於每週浪費食物1,846公克,高於澳洲153公克、芬蘭442公克、瑞典548公克、荷蘭904公克、德國1,500公克等國家。若再以台灣平均每戶家庭一年的飲食花費為十七萬六千元,換算出每戶家庭一年大約「浪費食物」三萬元。

  其實糧食損失與浪費在生產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產生。在生產現場,因為生產工具不夠精良會造成損失,蔬果與漁獲也可能因為沒有達到消費者要求的品質而被丟棄;離開農場後,在處理與儲藏過程可能遭遇病蟲害造成損失;到了加工與包裝階段,又因為糧食本身品質不夠新鮮、規格不佳可能導致無法加工;在批發以及零售階段則可能因為外觀無法吸引消費者購買,或超過食用期限而遭丟棄;即便到了消費者、餐廳,都還是有被淘汰、丟棄的可能。

稻麥糧食在儲藏時也會遇到害蟲問題,影響品質。  為了了解糧食損失與浪費問題,必須先估算各種糧食損耗占整體農產品的比例與差異,例如小麥與稻米損耗率介於15%~19%之間;蔬果類因保存期與品質標準問題,損耗率高,達到40%;漁畜產品方面則以魚類38.02 %最高,肉類21.1 2%,蛋類與乳製品分別是16. 33 %與 17. 04 %。此外,穀類與蔬果類的損耗,主要集中於供應鏈的前三階段,生產、處理及儲存加工包裝;漁畜產品的損耗則主要發生在零售和消費相關的供應鏈後端。國家發展也有差異,已開發國家的糧食損耗主要集中於零售與消費階段;開發中國家則因經濟能力、基礎建設與技術較差,損耗發生在糧食供給階段。

  各種關於糧食損耗與浪費的研究與分析,是各國制定糧食政策以減少損耗的重要依據。在2017年APEC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專家諮詢會議成果上,與會國家便依據各項研究結果,設定下一步具體行動。因為現階段要透過政策立法強制降低糧食損失浪費並不容易,較可行的解決方式,是社會團體透過自發性的倡議活動,結合政策配套,合力提升消費者糧食安全觀念,例如美國與日本皆制定許多食物銀行品捐贈的準則規範,讓捐贈者在立意良善的前提下享有免責保護,提高食品捐贈意願。或是參考歐洲地區即成立FUSIONS組織統籌相關研究工作(現今為 REFRESH,隸屬於歐盟 Horizon 2020計畫),與亞太國家組成合作組織,確保研究、資料標準一致化與資訊傳播等工作持續進行,降低各國能力建構的差異性,分享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最佳範例。

2017年APEC降低糧食損失與浪費會議,各國將資訊共享,能降低各國能力建構的差異性。  另外,產官學三方在糧食損失與浪費這個議題中都扮演了關鍵角色。以政府為領導與召集者,在業界與學界通力合作下,畫出落實降低糧食損失與食物浪費路徑圖及相關策略,同時伴隨智慧包裝與智慧標籤等創新技術的研發,並研擬出一套具有彈性、同時考量生產端與消費端的測量標準,例如台灣稻米為主要糧食生產作物,收穫儲存時的碾米與分配過程最容易產生大量糧食損失,有了目標後,就可以設定出更清晰的策略,有效改善糧食損失與浪費問題。

  在考量解決方案時,必須要考慮到包括政策、規章基礎建設整體環境,組織、食物鏈行動者間的合作與溝通,還有個體的觀念提升,例如消費者教育活動、食物浪費追蹤與分析標準化日期標籤生產說明書、包裝調整、小盤分裝、轉手銷售、改良式庫存管理、生產線最優化、冷鏈管理、教育價值創造等,都有助於在損耗與浪費發生前提早預防。另一方面,食物捐贈模式的建立與誘因製造,打造完善回收系統,則是最後階段的重分配。

  每一個人都必須體認到,糧食損失與浪費不是一個單獨事件,而是整體食物系統的一部分,而在這條食物生產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減少損失與浪費的機會!

 

受訪者: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姚美吉、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 吳俊達博士

審稿專家: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 張靜貞博士

圖片來源:農業試驗所姚美吉助理研究員、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吳俊達博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其他推薦文章
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
引言
還原我國畜牧業排放溫室氣體的事實真相
森林優生學
畜牧業運用沼氣發電 結合農田再進級
臺灣的大地 不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