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畜牧業運用沼氣發電 結合農田再進級 養菇太空包─稻草桿取代木屑 竹林中的黑鑽石─龍崎竹炭 木質廢棄物轉生物炭─改良土壤又可發電 工業漁業結合 冷排水擴大邊際利用效益 用吃解決農業剩餘物的幫手─黑水虻
分享至 line line

養菇太空包─稻草桿取代木屑

  在臺灣,養菇業歷經了傳統段木菇到太空包或自動化瓶栽的種植,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曾經,臺灣一度在1950年因成功栽培從美國引入的洋菇菌種,在外銷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享有「洋菇王國」的美稱。

  如今,臺灣菇業每年產值超過120億新台幣,以太空包為主要種植方式,填充以木屑作栽培介質。在每年逾5億個包太空包中,其所耗費的木屑量達42萬公噸以上。然而目前在臺灣平地造林成效有限的情況下,本土木屑供不應求,尋找替代填充物幾乎勢在必行。

非必要的木屑栽培介質

台中農試所副研究員李瑋崧從 2005開始接下研究木屑介質替代的任務

  在環保團體抨擊養菇業對臺灣森林造成的負擔後,政府單位開始積極尋找取代木屑的太空包填充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李瑋崧早在2005年就開始關注木屑介質的替代問題。於瀏覽文獻、研究報告的過程中,他發現,全球各地有非常多的養菇業者在栽培我們日常食用的木屑栽培菇種,例如杏鮑菇、鮑魚菇、秀珍菇、等等都不是以木屑為介質,如印度、西班牙會使用稻稈,美國則使用麥稈種植菇類,義大利會在稻草中再添入棉籽殼以增加產能。 

  早期,在臺灣菇類大量出口的年代,養菇業者也曾利用家中秋收後的稻稈做堆肥種植洋菇,洋菇採收完再在相同的菇床上除掉洋菇覆土,稍微整理後覆蓋紗頭棉(紡織業將棉花抽紗後廢棄之下腳料)經簡易滅菌後,繼續種植草菇等菇種。如此可見,若能以稻草作為木屑的替代介質並非不被消費者接受,需要克服的是種植木屑太空包的產業價值鏈。

取代木屑介質的試驗成果

  農試所早期就鎖定大宗菇類做試驗,當時全臺杏鮑菇的栽培量逐年攀升,成為僅次於金針、香菇的菇種。隨著產業發展快速,木屑的供給量逐漸緊縮,價格也從每公斤2.5元漲到3.5元。2005年農試所發表了在栽培杏鮑菇的木屑取代性試驗中,將種植過杏鮑菇的一次性廢料中添入與新木屑比例一致的米糠、麥麩等營養添加物,結果其產能比全新純木屑的太空包還要高。

利用稻草稈種植秀珍菇的出菇情形   前輩的研究雖好,但卻無法推廣,主因是原料不穩定,同種菇的栽培廢料循環,無法掌握各場間流通的使用批次。這些經驗使李瑋崧明白,在尋找替代介質的同時,也須考量到料源的穩定性,隨著春夏秋冬和產業變化,蔗渣、麥稈、毛豆渣等原料顯得不符合效益。檢視臺灣當前的料源,近二十年來每年稻草都有將近140萬噸的產生,若加以運用,不但能解決砍伐森林的問題,同時也能降低農民露天燃燒稻草的機率。

  在實驗室中用木屑種植秀珍菇觀察出菇情形,和替代性介質做比對此後,李瑋崧於試驗中發現,稻草桿可取代1/4~1/2的木屑栽培臺灣目前通行的秀珍菇品種。而他和吳寬澤副研究員、陳美杏博士和呂昀陞博士等合作使用栽培過杏鮑菇的一次性廢料,也可取代1/3~1/2的木屑栽培秀珍菇、鴻喜菇、巴西蘑菇與香菇。不但如此,使用杏鮑菇的廢料取代30%新木屑的配方,還可提升多醣含量18.3%並增加7.5%產量,效果都比全木屑介質更佳。

全循環再利用的進程

  如果從循環經濟的角度思考,李瑋崧有其構思,期許能將平地造林的木屑拿來做成太空包,太空包生產後的廢料,可以用作媲美泥炭土的栽培介質,或再再生太空包。栽培介質與太空包種植完後,都可以堆肥當成有機質肥料種植作物,或成為平地造林的肥份。假若搭配飼養禽畜類,其糞便也可以用來當肥料,或製作洋菇堆肥和生產太空包,生產菇的下腳料也能和農作物讀剩餘物一起做飼料,如此反覆運用,完成一趟全循環再利用。

  目前取代太空包的木屑之所以難以推廣,主因在於菇業的分層結構。太空包業者、養菇業者、回收業者分屬不同的產業組織,回收業者無法掌握料源、廢料批次,養菇業者也無法自行回收廢料,再製太空包。若能一條龍從太空包廢料回收、再製太空包,蒐集稻草桿和菇包再生取代木屑作業,才較有機會達成。

農試所輔導位於平溪的農場,使用竹屑和稻草等農業廢棄物做成香菇太空包。目前配方仍在研究中,期待可以翻轉香菇必須使用木屑的現況  所幸,目前政府有計畫欲整合農會系統,讓閒置的空間成為稻草的暫存區,並運用稻草擠壓機讓儲存稻草的體積縮小。未來,若能以農會作為稻草的集散地,讓需要利用的產業更方便取得,則稻草桿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將更有展望。

 

 

受訪者: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李瑋崧

審稿專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處副處長 郭坤峯
 

其他推薦文章
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
引言
苗木培育
農田水利之永續經營
畜牧業運用沼氣發電 結合農田再進級
濱海綠色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