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疼惜臺灣土地 臺灣的大地 不太健康 臺灣的大地 營養失衡 合理化施肥 肥料 也可以有生命 讓堆肥成為全農民運動 落葉,別再把它當垃圾
落葉,別再把它當垃圾
- 發布日期:
- 98-12-09
走進三峽民義國小,直接的感受是鳥語花香、綠意盎然,根本感覺不出在校園裡有一大堆的堆肥,你聞不到一點堆肥的味道。
並不是學校把堆肥藏起來了,一桶桶的堆肥就在校園裡,在大家都會經過的地方。
學校裡每個小朋友都知道用鐵絲網做的大堆肥桶在哪裡,因為,每天他們掃起來的落葉都要放在這裡。
它們不臭是因為領導堆肥製作的總務主任林鴻章知道正確的製作方式,他知道怎麼做堆肥能不發臭。
可以這麼說,從民義國小畢業的小朋友,每個人都做過堆肥,也都知道怎麼做堆肥。
林鴻章本來也不知道堆肥該怎麼做,最早他在學校裡種香草,他原本用發泡煉石、蛭石及珍珠石等做介質,但一包好幾百元的這些介質貴又不好用,排水性太好,但保肥性太差。
他想到了校園裡小朋友每天掃出來的樹葉,也想到了學校每天要做的營養午餐,於是他開始研究怎麼做堆肥,「我上網查資料,英文資料很多。」林鴻章說:「國外對堆肥的研究很多,倒是中文資料很少。」
經過一段找資料兼練英文的蒐集及試驗後,他開始掌握到了做堆肥的訣竅,他發現,營養午餐只用挑下來的菜葉、蛋殼等生廚餘,跟落葉做成堆肥,就能避免發臭,其他肉類、油、蛋、奶及料理過的剩菜等熟廚餘都不能用。
但用落葉做的壞處是碳氮比太高,也就是氮含量太少,使得醱酵速度很慢,「如果用一般廚餘大概8個月就可以做好。」林鴻章說:「用落葉2年都不見得能做好。」台灣有很多學校也用落葉做堆肥,就發生遲遲不醱酵,落葉還是落葉的情況。
羊糞與落葉、生廚餘混合 堆肥效果佳
林鴻章的解決辦法是養羊,然後把羊糞跟落葉、生廚餘混合做成堆肥,效果很好,「而且還可以擠羊奶,又會生小羊,又可以當作生態教學的活教具。」在學校來說,這變成一個一舉數得的投資。
他在校園裡用鐵絲網做了很多類似桶狀的容器,小朋友把掃起來的落葉放進去後,林鴻章就會把羊糞放在落葉上,小朋友第二天再把落葉放上去,林鴻章再放羊糞,就這樣一層層加到滿。
後來,林鴻章發現,咖啡渣是很好的添加物,過期的優酪乳也很棒,民義國小做的堆肥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肥。
最關鍵的技術是製造堆肥時,在最上層加上一層腐熟土,「我是從水溝土得到的靈感。」林鴻章在學校的小排水溝裡發現一些沈積的黑色土,他發現這個土可以大幅提高堆肥製造效果。
但在學校裡推廣堆肥,不是知道怎麼做就行。
「要有方法。」林鴻章就:「要讓它變成全校師生及學生家長共同的事,先形成共識很重要。」
就像養羊可以作為生態教學的活教具一樣,堆肥也要與老師及學生的校園生活及課程結合在一起,讓老師從堆肥中發現找到教學素材,讓學生從堆肥中認識自然生態系,讓家長明白做堆肥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多麼重要。
種菜 從低年級就開始
民義國小的學生都會種菜,低年級學生從種苗培育開始,學校會發種子給學生,讓小朋友在盆子裡種,這個階段當然不用堆肥,而是用培養土,育種完成後就要移種到菜園子裡,這時就要用到堆肥了。
高年級學生也種菜,但他們是帶研究性質的種菜,例如種某種菜,一半使用堆肥,一半不用堆肥,看看兩種栽培法對菜的生長有沒有不同。
「只要種得活,小朋友就吃得到。」林鴻章說:「一輩子都忘不了這種收成的快樂經驗。」小朋友種的菜,通常都成為營養午餐的加菜。
因為是落葉做的堆肥,葉子上頭有時會有蟲卵,小朋友在做堆肥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不同種的蟲產生,有些會危害作物的蟲,例如金龜子,林鴻章會把牠們剔除,但一些對植物無害的,例如獨角仙,他就會讓牠留在堆肥裡,這又成為自然課程的活教材。
土壤很重要,開始時要先把土壤「養活」,也就是要先把土壤的生態系統做起來,「沒有生物的土壤是死土。」林鴻章說:「那個一點用都沒有。」
所以初期時林鴻章在改善土壤上費了很多心力,他用堆肥養土壤,並設法讓土壤裡的生物系統建立起來,蚯蚓來了、微生物進來了、天牛來了、獨角仙也來了,土裡的、土外的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土壤就豐富起來了。
「把土壤養好,大自然會自己長東西,而且長得特別好。」林鴻章指著校園裡的榕樹說:「平常這個時候(11月)榕樹都應該掉葉子了,但這棵榕樹還是滿樹葉子;平常榕樹下是長不出植物的,但這棵榕樹下卻長滿了植物。」
林鴻章的創意是不斷產生的,他的最新想法是要跟校外的有機農場結合,帶小朋友去種菜,目標是讓小朋友種出來的菜能足夠供應營養午餐所需。
營養午餐吃的是自己種的菜,喝的是自己擠的羊奶,多麼棒的一個校園體驗。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