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在農業中,看見生態之美 公平貿易,守護生態也照顧農人 坪林茶園與臺北樹蛙 田裡有腳印.讓農業與生態共存 薑心比心的有機農法 遺失的美好.水田生態 友善環境,找回消失的蜜蜂
分享至 line line

薑心比心的有機農法

何介臣只種老薑,位處花東縱谷,何介臣的薑香氣特別濃(何介臣提供)

  臺東「松林梅自然生態農場」主人何介臣的農場裡,梅子、鳳梨、芭樂、甜柿、橄欖、李子等各種作物比鄰而居,不刻意區別,儼然是個小型生態系,何介臣務農30幾年,一貫以有機農法栽種作物,就連有點難搞的薑也採用有機栽植。

  薑的種植和土地、生態息息相關,因為薑在生長的過程當中會消耗土壤中大量的養分,1年之後老薑收成,土壤的地力耗盡,若隔年還要再種薑,則必須施灑大量的肥料補足土壤中耗損的養分,才可以再種出頭好壯壯的薑。但是,大量灑進田裡的肥料不會完全被作物所吸收,所殘留下來的肥份會改變土壤的環境,可能導致土壤中的生態系失衡。

  何介臣的做法是每年輪著不同的地方種薑,用時間去恢復土地的地力,並用雜草、廚餘、枯枝落葉、酒糟、果皮、榨過的梅子等天然的肥料去餵養土地,讓天然的物質再度落葉歸根、回饋土地,這樣的作法不僅不需要大量的肥料,還可以保持土壤中原始的生態環境,讓土壤鬆軟而富含養分。

何介臣與他種的有機薑(何介臣提供)

 

  何介臣說,種半年至9個月收成的為嫩薑,栽種前培土必須把溝挖深;生薑泛指新鮮的薑;老薑則是種滿1年才收成。何介臣說,嫩薑、生薑、老薑是很粗略的分法,更精確是依據薑的樣態,看它「幾分熟」,何介臣描述:「標準老薑是嫩芽的葉子已凋謝,營養都儲存在根裡。」

  若把完全的老薑稱為「10分熟」,尚帶有枯黃葉片的薑則為「9分熟」,以此類推,而「7分熟」以上就算老薑,「9月採的跟5月採的比起來,薑辣素差了一倍!9月採的跟11月採的又不一樣。」

  「薑是以前皇帝才能吃的高級辛香料,對人體很溫和,不像胡椒或辣椒有刺激性。」何介臣說,薑適合調理寒性體質、為食物去腥味。

種薑前須整地、培土挖溝,把薑放在溝內,而後覆上薄土(何介臣提供)

  何介臣出身高雄,年少時代隨父親到臺東養蜂,30年前轉作務農,以梅和李為主,在使用慣行農法十幾年後,偶然的認識了有機農法,便開始慢慢改變耕作的方式,將原本1400多棵的梅樹減少至7、800棵,其餘農地兼植不同植物,因為他發現,大量種植單一作物時,雖然在管理上非常方便,也可以得到最大的生產力,但是卻犧牲了生物的多樣性,使得作物更容易受到病蟲害或惡劣環境的侵襲。從此之後他便在農園裡耕種不同種的植物,讓生態系豐富,即便有病蟲害出現,也有大自然中的天敵來替他除害。在充滿各式作物的農園裡,漸漸達到了一種生態平衡。

在何介臣的農場裡,薑的種植面積大約兩分地,一年收成一次(何介臣提供)

  這種作法有許多好處,何介臣舉例,他把橄欖和梅子種在一起,前者5月冒新芽、12月採收,後者則12月開花、3、4月採收,「生長期錯開,堆肥的營養正好可以互補。」而且喜歡長日照的橄欖平均高10幾公尺,正好能為偏好短日照、身高較矮的梅子遮擋部分陽光。另外,不同害蟲的喜好作物不同,作物交雜之下,病蟲只會侷限一小處,不會大肆擴散。一切的設計都盡量順應自然,作物就可以生長得很好。

  種薑也是相同道理,何介臣說,薑最怕颱風以及夏天又高溫又下雨的折騰,「用慣行農法的話,颱風吹一次就死整片了。」農場中果樹種得寬,而薑就種在樹與樹的縫隙中,有天然遮蔭和屏障,「而且在花東縱谷有天時地利,因為日夜溫差大,種出來的薑香氣特別濃!」在何介臣的農場裡,各種作物比鄰而居,不刻意區別,儼然是個小型生態系,何介臣一貫以有機法農栽種這些作物(何介臣提供)

  何介臣有個綽號「梅子先生」,梅子是他投入最久的作物,民國80幾年開始擔任梅子產銷班幹部協會會長,帶領農民組成共同運銷,由農民定價,打破原本中盤商的市場控制。

  現在何介臣除了管理農場,1年必定排半個月進修,他也身兼臺東有機發展協會理事長、屏東大學與臺東農專的業師與延平鄉松林梅李產銷班班長。他說,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友善土地、環境的農法,「土地就像人體一樣,只要顧好健康就沒什麼大問題。」

其他推薦文章
公平貿易,守護生態也照顧農人
無毒農業島最佳藍本─花蓮無毒農業
文創巧藝 農村新商機
魅力漁鄉~永續海洋
好好吃飯 從小教起
充電再出發,農業知識任你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