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穀東俱樂部,織夢的快樂一家人 什麼是穀東俱樂部 賴青松眼中的食農教育
穀東俱樂部,織夢的快樂一家人
- 發布日期:
- 104-11-13
在都市,尋見年少時期卯盡氣力打拼的所在;在農村,則保留一席讓心田安定的處所。對農家而言,每年的插秧季、收割時節,應是家家戶戶最期待的季節。春去冬來,寒來暑去,在宜蘭發起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如今穀東收穫聚已邁入第十二個年頭,經歷過艷陽的熱情澆灌,也體驗過細雨霏霏的別樣風情,每年,少不了的是邀請更多穀東一同來完成這場人與田地之間的約定。
穀東聚會 親自完成和土地之間的一份情
報到處前,大女兒賴宜蓮已和媽媽準備好迎接來參與聚會的穀東們。一攤攤由穀東們發揮自身創意設的香腸攤、親手耕種的食材、社區媽媽心意無限的拿手料理等攤位,串連起大夥兒熟悉的味道和彼此會心的微笑。小兒子賴裕仁整理出木工師傅做的彈珠臺,招呼大家來玩樂,布袋戲、歌仔戲的登場,再現了大家所懷念的鄉下夜市樣貌。這場盛會,沒有主、客之分,每個參與的夥伴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投注了情感在其中,一同為了這塊土地來祈求、相聚、完成自己和土地之間,未竟的情份與責任。
還記得,最初的穀東聚會辦在宜蘭冬山鄉的下湖仔山腳下,舉目,是一望無際的山嵐、田野。不怕髒的孩子們,各個在泥巴中玩得瘋狂,一踏進土裡就拔不出來的腳丫,逗得大人、小孩們哈哈大笑。賴宜蓮在一旁看著大家,感到開心而有趣,賴裕仁擺的彈珠臺則接連著兩、三年都賺了百餘元,讓他成就感十足。玩耍後,大夥兒會來到賴青松家裡聊聊天、聽聽田間發生的事,一同談米、說農、講人生。
農家長大的孩子
打從兩歲半時,賴宜蓮就跟著父母從臺北搬到宜蘭,唸華德福幼兒園。長大後,她偶爾有機會去臺北,但還是覺得宜蘭比較親切。她說:「臺北人太多,不像在宜蘭,一出門,附近的人幾乎都認識,有些鄰居、朋友都是國中、國小同學,從小就玩在一起,待在這裡很自在。」弟弟賴裕仁也覺得住在宜蘭很舒服,可以騎著腳踏車出門、上學,臺北車子太多,沒辦法自由自在地騎單車。
雖然對農事沒什麼興趣,但家裡缺人手時,賴宜蓮偶爾還是會幫忙拔拔草、灑米糠,但多半時候都跟著媽媽做豆腐乳、醬油等加工品。從浸泡蒸煮、製麴、洗麴、加鹽入缸到壓榨等,她重頭到尾每個環節都要幫忙。適逢每回做加工品時都在暑假期間,看著其他同學都可以出去玩時,她也曾經覺得自己有點悲慘,但現在她覺得:「這是家裡的事,我也應該要幫忙」。
跟姊姊相較起來,弟弟賴裕仁就比較常到田裡幫忙了。小時候,沒下雨的午后,賴裕仁喜歡騎著腳踏車到處跑,現在國小畢業了,他開始會主動跟著父親到田間,幫忙倒倒米糠、拔拔雜草、搬米到碾米廠。他說:「剛開始看爸爸做農,覺得好像還滿好玩的,但做久了習慣了,就覺得不那麼稀奇了。」賴青松說,孩子們在田裡也不算真的幫忙些什麼,他們做累了就走,也不會多勉強他們,畢竟有太多農家子弟從小就是被扁擔嚇跑的。
農村小學的食農教育
還記得剛搬到宜蘭時,賴青松家剛好住巷子裡,放學後附近鄰居們都會玩在一起,跳跳繩、玩遊戲,太太美虹也會招呼孩子們一起吃點心。這樣一個相對讓大人安心的生活圈,在臺北是相當少見的,取而代之的是需要收費的安親班、托兒所。
兩姐弟都曾就讀宜蘭縣員山鄉的深溝國小,從姐姐畢業至今,學生人數已銳減了八分之一。賴青松的觀察,農村的家長普遍都有擔心孩子們學習成績落後的焦慮感,但賴青松眼中的農村,卻擁有屬於它獨一無二的教育資源。
2014年,宜蘭縣政府開始推動從農場到學校的食農課程,賴裕仁和班上的同學們一起種水稻、灌香腸,跟著時令搓湯圓、做草仔粿,而帶食農教育的老師正是三官宮的主委,完全以母語教學,重新連結起由臺語所構築的農村知識。雖然賴裕仁平日有幫父親做農的經驗,但他碰巧和主委的孫子分在同一組,於是他笑說:「種田還是他比較厲害。」
長大後的夢想
以前從沒想過,原來從小幫媽媽做醬油、豆腐乳所養成的手藝,可以成為自己日後的優勢。賴宜蓮一直有個夢想,希望長大後可以出國,和外國人交流,分享不同的文化、習俗,而臺灣特有的家鄉味料理,正是她可以帶出國的特長。在築夢的過程中,賴宜蓮常常會和外國人交換明信片,有時自己作畫、寫上幾個中文字,有時貼貼臺灣的火車車票做裝飾。她說:「多了解一些臺灣有特色的東西,以後出國別人才會覺得妳特別,機會也會比較多。」
喜歡追求新鮮感的賴裕仁則說,希望自己日後可以自由自在地嘗試各種行業,不要一份有固定、制式化的一份,想當什麼,就當什麼。他說:「一件事情做久、看多了,就不覺得稀奇了!」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