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甜蜜鳳梨 新滋味-創 新鳳梨加 工產業

臺灣受惠於氣候適宜條件及卓越的農業技術,全年都能生產豐富多樣的水果種類,因此具有「水果王國」的美名。其中鳳梨更是一項具有代表性的水果,種植面積雖非最高,但單位產量約每公頃40公噸,整體產量可稱為臺灣水果第一品項,更是外銷量最高的水果;並在農政單位以及改良場所的努力下,品種多達20種以上,輔以農民的優質栽培管理技術等,國內一年四季都可以享用新鮮的國產鳳梨,其中8成以上都是種植台農17號(金鑽鳳梨),每年3月至7月則為盛產期。 圖1:臺灣鳳梨主要種植品種台農17號(金鑽鳳梨)。   香甜細緻內需量高且穩定 進口品種難以替代 國內消費市場對於鳳梨鮮果消費量高且穩定,不管是在量販通路、超商門市、行口、傳統市場甚至於電商平臺等,都可以看見鳳梨的蹤跡,以主力品種台農17號金鑽鳳梨為例,果肉汁多、肉質細緻、果心稍大但細嫩可食,糖酸比例平衡,口感及風味均佳,且鳳梨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例如維生素C、鈣、鉀等。 而金鑽鳳梨的挑選技巧,只要掌握外觀、觸感及氣味即可,挑選果型飽滿,果皮顏色亮麗,用手指輕彈果實,聲音淸響如鼓聲,並帶有淡淡的果香尤佳,等到果實整體3/4轉色金黃即爲成熟。但並非所有鳳梨都需要完整轉色,例如台農16號甜蜜蜜鳳梨,只要鳳梨皮有一點變黃,就足夠成熟可食用。所以選購時建議消費者先確認購買的品種與其成熟特性,才能在最佳賞味期間享用!   圖2:辨識鳳梨品質技巧-用手指輕彈果實,聲音淸響如鼓聲。   鳳梨全株利用 從美味到生活美學 長期以來,農業部積極輔導產業落實分級制度,而鳳梨分級後的次級果,因應臺灣鳳梨加工食品日趨多樣化,也發揮最大價值,目前市場最常見的前4大產品型態以截切品、果汁飲料、烘焙品、甜點零食爲主。透過加工程序的不同,可以製作出不同類型的食品,如削皮後直接截切包裝販售的截切商品、切片烘曬後製成的果乾、榨汁後的果汁及再次發酵加工所產製的酒、醋、醱酵液等,部分加工廠甚至不會將鮮果完全搾汁,將仍保有部分水分的果肉熬煮成為果醬或鳳梨酥內餡,而鳳梨酥更是成為訪臺遊客指定的伴手禮,以及隨處可見的手搖飲店販售的鳳梨系列飲品,都讓鳳梨的加工品需求日益增長,更保障農友收益。 除了果肉的應用,鳳梨葉片也成為重要的加工原料,鳳梨葉片所含的天然纖維具有韌性、彈性且涼爽,是紡織業不可多得的好原料。鳳梨葉纖維提取率約1%,但鳳梨年產量高,預期可提供足量的鳳梨纖維以循環利用。鳳梨葉片經取纖作業後取得鳳梨纖維,經適當的加工程序可將鳳梨纖維製作成紗線,再後製成衣帽及編織提袋等紡織品,使鳳梨葉片轉換成高價值的植物纖維產品。而取纖後之渣料亦可分別產製酵素、飼料及人造皮革等加值化產品,達到鳳梨全株循環利用,活化鳳梨剩餘資源的價值及應用,達到農業資源循環,進而促進鳳梨產業之永續發展及減碳的目標。 圖3-4:臺灣鳳梨鮮果截切及果乾商品,國內各大通路皆有販售。

閱讀更多
健康豆陣,薏起麥動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張萌芬、林訓仕、施兪安、陳鐶斌 國產雜糧對於減少進口雜糧的依賴,並增強國家糧食自給率具有重要意義。在全球供應鏈可能遭遇極端氣候、疫情及戰爭衝擊,擁有穩定的國產雜糧供應能有效降低供應的風險。特別是許多雜糧作物能在乾旱或水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仍維持穩定生長,可節省水資源並提高糧食生產效能的作物特性。隨著國人健康消費意識提升,具優質蛋白質與保健功效的機能性雜糧更顯其重要性,與進口農產品相比,國產雜糧擁有新鮮保存較多營養成分,衛生安全有保障,食物里程短、低碳足跡等優點。為此,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積極投入大豆、小麥與特色雜糧研發,陸續育成高蛋白質(40%)的大豆台中1號,可磨製中高筋麵粉,磨製之麵粉粗蛋白質含量約12-12.5%的小麥台中選2號,佔國內栽培品種達9成以上,及具備保健功效,亦為藥膳或食物療法中之重要材料的薏苡台中5號與種子富含保健成分芸香苷含量達820 毫克/100公克的蕎麥台中7號等,並已授權予業者推廣栽培,栽培地區遍布全國,期待持續研發推廣,以提高國內雜糧與糧食自給率,並對國人健康有所助益。 優質秋作品種的大豆'台中1號-9月豆'     臺中農改場自103年起配合大糧倉計畫,推廣中部沿海地區大豆產業,期間於104年及105年9月分別遭逢杜鵑及梅姬等颱風侵襲,災害損失率高達95%。為避開颱風災害,開啟中部地區大豆適栽品種選育工作,於110年育成大豆台中1號,為國內第一個秋作單季選育植株,具豐產(產量2.5公噸/公頃)、生長勢強、不裂莢、耐莖潛蠅及紫斑病等特性,可延至9月中旬播種,降低颱風豪雨損害。臺中農改場利用高蛋白質(40%)、低油脂(14.6%)及小粒型等特性,成功鏈結後端加工並擴散應用為黃豆芽、植物奶、植物肉、發酵類及機能性蛋白脆片等多元產品。   圖1.大豆台中1號於田間栽培情形。   圖2.大豆台中1號種子。   「麥」力演出的小麥‘台中選2號’ 台中選2號自72年育成推廣近41年,為國內小麥主要栽培品種,具半矮性(90公分)、豐產(每公頃產量3,000公斤以上)、耐倒伏、抗銹病等特性,生育日數130天,適合於冬季裡作(11月),排水性佳之砂質壤土田區種植,磨製之麵粉粗蛋白質含量約12-12.5%,主要栽培地區為金門縣、臺中市大雅區、彰化縣大城鄉、雲林縣麥寮鄉及臺南市學甲區等地,除金門縣生產之小麥作為釀酒用途外,其餘則為磨製麵粉供製作歐式麵包或中式麵條,少量則作為磨製麥粒飯、釀造醬油與精釀啤酒使用。 圖3.小麥台中選2號金黃麥穗。 圖4.脫殼後之小麥粒。   具備保健功效的薏苡‘台中5號’ 薏苡是一種具有硬殼的穀類作物,脫殼後的籽實稱為薏仁,為傳統保健食品,亦為藥膳或食物療法中之重要材料,近年來逐漸受消費者喜愛。臺中農改場106年育成的薏苡台中5號,植株約150公分,較台中3號矮化10%,更適合機械採收,種子為卵形且種殼硬度中等,有利脫殼調製,後端擴散應用。後端擴散應用除紅薏仁完整粒,另開發雪花片、薏仁棒、飲品、雜糧飯等多元保健營養產品。 圖5. 薏苡台中5號結實情形。   圖6. 薏苡的種子經脫殼取得紅薏仁。   脫殼率高、耐倒伏的蕎麥‘台中7號’ 蕎麥為蓼科蕎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屬內可分多樣栽培種,常見的栽培種有二,一為普通種,另一為韃靼種,因韃靼種蕎麥粉末具有苦味,故亦被稱之為苦蕎,臺中農改場113年育成的蕎麥台中7號即屬於苦蕎種,此品種播種後37天開花,80天即可成熟收穫,具早熟特性,植株直立強桿耐倒伏,每公頃產量達1,950公斤,種子屬中間(短胖)型,粒徑達3.2 公厘,種仁碾製率達45.5%,較現有品種台中2號增加7.7%。種子富含保健成分芸香苷含量達820 毫克/100公克,可擴散應用為茶飲,或穀物食品原料,並極具開發為保健營養食品潛力。主要栽培地區為花蓮縣玉里鎮、臺南市學甲區、彰化縣大城鄉等地區。 圖7. 蕎麥‘台中7號’開花植株   圖8.中間(短胖)粒型的蕎麥台中7號。   結語 臺中農改場將持續致力於大豆、小麥及特色雜糧的研發,提升品種的營養價值與保健效益,進一步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隨著高蛋白大豆、小麥及具保健效果的薏苡與蕎麥品種的推廣,將為國人帶來更豐富的健康選擇。未來將加強與業界合作,推動這些功能性雜糧的普及與應用,授權予業者推廣栽培,期待持續研發推廣,栽培地區遍布全國,以提高國內雜糧與糧食自給率。 全文完

閱讀更多

專題推薦

專題文章

圖文懶人包

更多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