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蜂華再現 逐花而居的遊牧民族 讓專業蜜蜂為瓜果授粉 蜂與蜜的相存相依 多元蜂產品 蜜蜂的生存危機
逐花而居的遊牧民族
- 發布日期:
- 109-06-18
最早臺灣人養蜂是順應蜜蜂喜愛在樹洞築巢的天性,選在住家旁擺放空樹幹,吸引蜜蜂築巢,有需要時再去取蜜。臺灣真正開啟現代養蜂始於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引進現代化養蜂法,不過當時必須破壞整個巢片,才能取蜂蜜,每次蜜蜂重新築巢的過程,浪費不少能量。
經過數十年的演進,現代化養蜂法已有十足進步,民眾較為熟悉是外型方正、材質以木材居多的蜂箱,每個蜂箱內可以平行擺放數片巢框,巢框搭配蠟片就可以讓蜜蜂建造整齊劃一的巢脾,也就是俗稱的蜂巢、巢片,蜜蜂會在此處棲息、繁衍、儲存食物。為了讓蜜蜂外出、返家之路順暢,每片巢脾必須保持適當距離,約是兩隻蜜蜂趴在自己的巢脾上,背對背不會相碰觸的空間距離,這個空間能讓蜜蜂通行來回,所以也被稱作蜂路。
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的是朗氏蜂箱,也是目前臺灣養蜂常用尺寸,內部可放的巢框片數與蜂箱尺寸有關。蜂箱都會開前後透氣窗,因為蜜蜂仰賴恆溫的生活環境,牠們會藉由快速顫動胸部的肌肉發出熱量,讓蜂箱內維持攝氏35至39度,保持幼蟲和群聚成蜂的溫暖。因為有巢框和巢脾的設計,蜂農只需要打開蜂箱取出巢脾,放進分離蜂蜜的離心機裡旋轉,就可以把蜜取出而不會破壞蜜蜂的家。
蜜蜂採集距離約以蜂箱為中心半徑三至五公里之內,這個地區若無花開,蜂農就會帶著蜂箱遷徙,可能與熟識的農民合作,依照果樹開花期移動採蜜,也可能到無人居住的沿海地區,讓蜜蜂採大花咸豐草的花蜜,或上山到茶樹區讓蜜蜂採茶花粉,每位蜂農都有自己習慣的遷徙模式,可能一年有一半的時間不在家,不是睡在車上就是向農家借宿,所以蜂農也是一種「遊牧民族」,帶著蜂群逐花蜜而居。
臺灣養蜂最容易發生的病蟲害就是寄生蟎,蜜蜂幼蟲化蛹階段,寄生蟎若繁殖寄生,會吸幼蟲的血,導致蜜蜂營養不良,可能無法羽化而死亡於巢內,即便羽化成功,翅膀可能發育畸形,無法飛行採集蜂蜜,寄生蟎同時也會傳播病毒,讓蜂群變得不健康、甚至死亡。
目前農民大多使用藥劑防治,但農藥容易傷害蜂群、造成蜂產品農藥殘留問題,建議採國際上常用的方式,以有機酸來作防治,在揮發過程使寄生蟎吸取有機酸而死亡,兼顧蜂群健康與蜂產品食用安全。
人類飼養蜜蜂的過程中,可以從蜜蜂生長情勢、蜂蜜量、花粉量、蜜蜂病蟲害等狀況,了解自然氣候轉變與植物生態變化,因為採不到花蜜、沒有充足食物來源的蜂群,是不可能健康、持續繁衍後代的。養蜂就像是一把自然之鑰,重啟人與環境的關係,越了解蜜蜂生態,人類越明白,與生態共處共榮的重要性。
受訪者 / 審稿專家: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蠶蜂課 徐培修助理研究員
圖片來源: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蠶蜂課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