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果香滿溢 黃家三代發揚家傳葡萄園 傳承有機理念 巫家父子合力出擊 延續傳統 陳文富父子攜手擘畫有機新藍圖 培育農場新世代 小黃瓜達人傾囊相授 創造新的農場風景──旺山休閒農場 寄情於養蜂人出生 打造整合安心平臺──蜂之鄉 開放的教養藝術 第三代花卉青農更勝於藍──美勝園 傳承、轉型與發揚的紅蘿蔔王國
延續傳統 陳文富父子攜手擘畫有機新藍圖
- 發布日期:
- 106-11-21
地處花蓮的明淳農場,是一座乘載了三代的記憶的農場,農場主人陳文富,近年也開始將農場逐漸交由兒子柏叡接手,在父子間變與不變的堅持下,讓農場經營與他們場內生態一樣,富饒生機。
從民國50年代就開始務農的陳文富,算起來也是個農二代,看著父親從農養活一家大小,除了想讓父親的農場能繼續經營,心中也暗自覺得自己能做得更好,想證明農業不是沒有前途的行業。回憶起父親的指導,陳文富表示「觀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而這個要點也是他傳承給兒子柏叡最重要的理念。
柏叡現在漸漸接手農場,但年幼時卻是對農業興致缺缺,他坦言,「以前小時候到假日看著同學出去玩,覺得很羨慕。」陳文富沒有要求兒子未來要繼承農場,只是心底還是希望兒子喜歡農業,到田裡工作時總會帶著小柏叡,不會強迫他幫忙農事,而是讓他在農田中自由發揮。面對不敢接近的菜蟲,陳文富會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教導兒子,讓他了解農田生態,昆蟲也是大自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打開小柏叡對農作物的好奇。「從小開始接觸,比長大半路出家好。」陳文富笑說務農需要一段長時間投入才有收穫,而這份與農田親近的回憶,成為柏叡畢業在外頭闖盪後回家從農的契機。
原本在都市工作的柏叡,覺得在外頭工作需要看他人臉色而感到拘束,興起了自己當老闆的念頭,因為小時候和農業的接觸,也希望能讓有機的理念延續下去,決定和爸爸一樣投入農業,雖然不比在外頭工作輕鬆,但自己能決定收益,也掌握自己的人生。回鄉後,陳文富給了他一塊田,柏叡每天就是跟著父親做,「我爸爸對學徒和對我不一樣,他不會刻意跟我說這是什麼病蟲害或什麼,反而會問我你有沒有發現什麼。」柏叡指出,爸爸會耐心引導,希望他去觀察,因為農業有太多現象要自己去觀察、學習、理解與融會貫通。
陳文富指出,從小生長在農業環境的兒子雖然耳濡目染,但還是有不熟悉的地方,他當然也希望能像武林高手般,將數十年的功力灌注在兒子身上,「作物的問題很多啊,包括病蟲害、缺水缺養分、適不適合種植,這些都要用心觀察。」陳文富表示,作物從土壤開始、苗到莖葉表面,任何階段都可能出現問題。除了累積判斷農作物生長情形的經驗,農業技術也需要穩紮穩打,農作物的種植與採收撇步,個個都是重點。也因此,陳文富要兒子柏叡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作物發生異狀都是有機可循,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這些都是需要經驗累積來判斷,很難一蹴可躋。
而父子間的理解溝通也是陳家務農的重要環節,柏叡表示父親的實務經驗豐富,有時提出新想法,父親腦海想一圈覺得不可行,兩人可能就會為此爭執,比方說種植作物的時間排程,他認為可以在夏天逆向操作,試種高麗菜,父親認為什麼時間應該種什麼作物,柏叡開玩笑地說:「我常把父親比喻成傳統農業,而我是現代農業。」現在的他會平心靜氣地向父親解釋這麼做的用意,有什麼效益,學習理性討論,讓爸爸接受自己的計畫。而現在每個禮拜六,父子兩人更一同參與花蓮有機市集,傳承有機理念,陳文富將友善環境的這份用心交棒給兒子,讓柏叡在與消費者的互動中一邊提倡,一邊聽取意見。
陳文富用「使命」來比喻傳承,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重蹈相同的錯誤,他也鼓勵兒子多多參與農業單位舉辦的職業訓練,或是技術課程,累積更深厚的基礎。「讓年輕人從中儲存養分,克服物欲,紓解心理壓力。」陳文富希望透過農業能建立年輕人與大自然的連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並愛護它,自己也能好好放鬆。柏叡則不諱言地表示,因為爸爸的關係從農路上獲得很大的助益,藉由去改良場上課獲得新知、與育苗前輩交流,他擁有比別人有更多經驗去實驗,「試試看才會知道。」,傳承父親的農業精華,他勇敢放遠未來。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