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陪伴農民的良師 讓綠色農業成為永續產業 農業育種改良 嘉惠農民 創造農業璀璨之光 冠蓋雲集的農業技術菁英大本營 立足臺灣與國際交流-在臺國際農業機構扮演重要角色 農業技術服務 農民的強力後盾 農業傑出成果點將錄
分享至 line line

農業育種改良 嘉惠農民 創造農業璀璨之光

因為育種技術的領先,使台灣蝴蝶欄產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   曾幾何時,標榜國產的農產品在農產超市和有機無毒的農夫市集受到廣大青睞,大家不再將台灣農特產當做「土產」,而是新鮮、天然、安全的食物。每隔一陣子,賣場總會推陳出新風味更獨特、口感更美味、或是營養價值更高的五花八門的蔬果來,這是台灣農業技術傑出的成果。農民可以端出傲人的好產品,生產管理技術精湛與品種優良都是關鍵,因為農民背後有來自於散佈於全國各地農業專家所改良的技術及育成的好品種。

 依據農委會 101 年農業施政成果的統計,農業生物技術、蘭花、石斑魚、觀賞魚、種苗及種畜禽的產值已達 335.4 億元,超越了年度預定的施政目標。各農業試驗研究機構成功移轉的農業技術共 111 項,專利權也有 25 項之多。

在育種人員的努力下,造就多項外銷旗艦產品,就連小小毛豆也能創造「台灣綠金產業」  在農糧產業的試驗研究方面,主力包含了農業試驗所種苗改良繁殖場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七個地區農業改良場和茶業改良場,以及轄下的各分所或分場。在水產方面,已有百年歷史的水產試驗所,設有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東港生技研究中心、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及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等專司近海、遠洋或海淡水水產養殖之研究。在家禽畜方面,畜產試驗所與 3 個專研於鴨、牛、羊、牧草的分所, 4 個種畜繁殖場及澎湖工作站,都鑽研於品種選育及保種的工作。

 各個改良試驗場所最大的貢獻之一,是持續研發具有市場價值的新品種選育及技術改良,並對於本土特有品種進行保種的工作。尤其是農業生產面臨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農作物的質與量、抗逆境(耐熱、耐旱、耐鹽鹼)、抗病抗蟲、耐儲運、加工利用或是適合有機環境的新品種,均可以提供農民更多的選擇並提高收益。因此,農委會在建國百年時,將歷年育種的成果整理成冊,依據新修正的「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公告新品種及權利登記,明列了 55 種蔬菜、 50 種花卉、 30 種果樹、 8 種農藝及其它作物,這還不包含仍在申請中的 895 件。至於歷年育種改良的介紹,可以從百年農業發展史找到各品種的介紹。只要對品種的名稱,就很容易可辨別是來自於哪一個試驗研究機關之育成。

種原中心保存的稻米種子(照片由國家作物種原中心提供)  就國內生產規模最大的稻米而言,農業試驗研究機構百年來共成功育出 91 個水稻新品種,並逐漸發展成為各鄉鎮特色,其中又以農試所育成品種數量最多。傳統育種時間可能需要花上 10 年光陰,但藉由水稻互補 DNA 標誌的高值遺傳圖譜,建立基因組分析的資料,加上國家種原庫保存了野生稻和各種稻米品種的種原,現在育種研究人員可以把育種時間縮短到 3 年。

 除了米飯,台灣雜糧種類多達 20 種,不管作為糧食、飼料、榨油、釀造、釀酒、加工或保健食品的原料,五穀雜糧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營養來源。 60 多年來,重要的雜糧作物品種多達 105 個,幾乎現有栽種雜糧都是經過改良的新品種,單位產量呈倍數成長,顯示作物育種及推廣專家的貢獻良多。隨著食品安全議題備受關注,休耕廢耕農田的活化,帶動青年回鄉發展,國人日常需求量最多的大豆,也成為近期關注的焦點。不論是製作各式豆製品的黃豆,或是釀造用的黑豆,以及增進農田地力的綠肥大豆,都是農糧管理機關積極鼓勵農民復耕的作物,目前已經有 7 個黃豆品種和 4 個黑豆品種正推廣給農民種植。

煮食後甜脆且不褐變的稜角絲瓜澎湖1號(照片來源: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琳瑯滿目的蔬菜品種,在台灣農作物品種改良上成績亮眼,蔬菜新品種不僅產量高與抗病蟲害能力要好,口感色澤及營養價值高也帶來蔬菜更豐富的選擇。例如有名的稜角絲瓜澎湖 1 號,煮食後甜脆且不褐變。市面上各式各樣的番茄品種,廣受農民喜愛;另與國際組織亞蔬中心合作育成的台南亞蔬 6 號,適合雲嘉南地區全年種植,栽培面積已逾 2,000 公頃。青蔥育成品種最具規模的要算是青蔥蘭陽 1 號,就是聞名的三星蔥,適合四季種植,甚受宜蘭農民所喜愛。

 近 20 年來,花卉的栽種面積也大幅提昇,過去新興花卉的種苗大部分仰賴進口,花卉種苗是最上游技術卻控制在國外手裡,但近年來蝴蝶蘭成為我們外銷的旗艦產品,有許多自己的蘭花新品種發表,且我國已靠外銷蘭花種苗為主,不再僅專注於傳統生產。同樣的,早年的台灣水果品種大多由國外引進,由於試驗改良場所不斷改良的生產技術及資材應用,使得台灣水果成為外銷的重要農產品。甚至透過台商和農業技術團將種植技術流傳至友邦國家,使得台灣水果的研發成果在世界上開枝散葉。

保育保種且作為生物醫學研究的蘭嶼豬(照片來源:農業科技大展網站)  過去農業著重於生產為主的品種育成及技術改良,但在畜產育種上已多了一項保育本土品種及醫學應用的價值,甚至又可與休閒教育文化結合。例如知名的蘭嶼豬保種,不再是以食用為目的,自民國 69 年發展作為試驗用動物迄今,蘭嶼豬保育保種一方面保存了台灣特有種,維護遺傳的多樣性,也推廣到 6 個休閒農場作為休閒觀光用途。蘭嶼豬供應醫學研究中心作為生物醫學及臨床醫學研究,例如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和外科移植手術所需。台灣水牛因為不再耕田而除役,全台飼養數量驟減,反而變成了需要被保育的台灣牛品種。畜試所目前在花蓮種畜繁殖場保有上千頭台灣水牛,進行保種的工作;近期也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利用放牧台灣水牛在其動物飼養區建隔帶,以「放牛吃草」的做法,避免採取化學除草劑傷害環境的方式,來幫動物園清理雜草。

其他推薦文章
麻油製程不簡單,本土生產更心安
GIS地理資訊技術在農業領域上的應用成果
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
返璞歸真,誓言讓臺灣糧食自足的張智傑
看山吃山 林下經濟新時代
多人同心,其利斷金 細數農業界最高「農」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