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專題其他文章
- 頂呱呱的產銷班 瓜瓜園讓傳統多了新鮮味 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 活力東勢靠團隊合作打造外銷王國 西螺鎮農會輔導轄內其他農作物產銷班第1班種植本土黑豆,創造產業蓬勃生機 農產外銷推手,農委會讓臺灣農業「賣」向國際 團結經營力量大,讓自願結合之小農「們」變身大農 優質團隊點將錄
西螺鎮農會輔導轄內其他農作物產銷班第1班種植本土黑豆,創造產業蓬勃生機
- 發布日期:
- 102-06-20
雲林縣西螺鎮位於濁水溪下游,肥沃的土壤讓西螺成為臺灣米鄉,而便利的交通,更讓西螺鎮成為國內主要的蔬菜產地及運銷中心。西螺鎮除了是富饒的農業重鎮外,更因獨特的氣候與水質,成為國內傳統釀造醬油之鄉。過去西螺地區醬油廠用來釀造醬油的黑豆多半來自國外進口,現在有一群當地的農友開始種植本土黑豆,期望讓西螺成為名符其實的臺灣黑豆醬油原鄉。
推動黑豆種植的「雲林縣西螺鎮其他農作產銷班第1班」王德寬班長,會開始種植黑豆,其實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王班長說,一開始是發現稻作肥料越用越多,但產量卻未增加,在找不出改進的方法下,只好向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專家詢問解決之道。農改場的專家建議可以種植豆科作物,因為豆科作物的根部會和「根瘤菌」共生,根瘤菌會讓土壤中的氮素提高,而氮素正好是植物最需要的營養成份,因此種過豆科作物的田地再種稻,便可大大減少肥料用量;另外,「水旱田輪作」更可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機率。「許多稻作的害蟲習慣生長在水田中,農地突然換成旱作,田中的害蟲無法存活,這樣農藥使用也能減少。」王班長高興地解釋著。
此外,西螺地區雖然盛產古法釀造的黑豆醬油,但卻少有農友種植黑豆,因此,在專家建議下,王德寬便於民國99年起,將第二期稻作改種黑豆。隔年,他發現稻田不需大量施肥就能結實纍纍,而且病蟲害也減少,降低農藥的使用,專家的建議果然奏效。於是,不藏私的王德寬,100年起就號召西螺鎮的農友一起將二期稻作改種黑豆,並且成立雲林縣西螺鎮其他農作物產銷班第1班,讓黑豆產業開始根留西螺。
安全用藥、合理化施肥 為黑豆品質安全把關
隔行如隔山,不同的作物對農友來說也是另一種挑戰。對剛入門黑豆產業的王班長與班員們,該產業也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為了提昇自己與班員的專業技術,不但請西螺鎮農會農事指導員從旁輔導,更與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透過專家指導、辦理技術研習活動等,提昇產銷班的生產技術。另採取合理化施肥及共同用藥方式,增進產品安全。
在安全用藥方面,該班於黑豆剛播種期間,除了噴灑抑制雜草生長的安全農藥,讓植株生長速度超過雜草,以取得生長的優勢外,在生長與採收期間,用性費洛蒙防治病蟲害,完全不用除草劑與落葉劑,讓豆莢在田間自然乾燥後再採收。而施用農藥時,產銷班更採取「共同施藥」的方式,控管農藥使用與施用的時機。王班長說:「班員平時會巡田水,發現田間黑豆出現問題時,得向產銷班報告,確定需要施用藥物時,會根據農委會規範的合法用藥,依照合適的比例由產銷班共同施藥。」,透過藥物集中管理使用,不但能防止班員不當使用農藥,更可以此機制記錄使用藥物的時間,等農藥安全期過後才採收。除了共同施藥外,在每次採收後,產銷班還會將產品送至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進行檢驗,確定安全無虞後,才會送交醬油工廠釀製。
雖然在種植黑豆領域上,產銷班還是剛萌芽的生力軍,但在班員齊心協力下,確已有不錯的成果。王班長笑著說:「我們班的產量每公頃差不多有3,200公斤,比臺南地區平均2,500公斤來的多。」產銷班種出好成績,讓許多原本還在觀望的農友們也有意願加入產銷班一起種植黑豆。
好品質,讓醬油廠持續採用西螺黑豆
除了提昇及建立班員的技術與信心外,對班員們來說,有穩定的通路才是讓大夥繼續奮鬥的關鍵。因此,王班長在每年種植黑豆前,都會先找好與產銷班契作的醬油廠,確定銷路沒問題後,才會分配班員種植的面積與數量。
選用成本較高的本土黑豆,一開始對醬油廠是項大挑戰,但經過粹釀後,使用西螺在地生產黑豆釀造出的醬油,品質讓醬油廠大為讚賞。王班長說:「進口的黑豆採收後進入倉庫再透過船運輸入臺灣,這期間不知經過了多少天;為了確保在運送過程中不會變質,業者通常需要加入藥劑來確保鮮度。我們生產的黑豆都是『在欉黃』才採收,乾燥後直接送入工廠,無論新鮮度與品質都比進口黑豆好。而且一樣的豆子釀出的醬油量就是比進口豆子多,雖然成本比較高,但對醬油廠來說,選用西螺在地生產的黑豆還是好處多多。」現在除了既有的大同醬油要繼續和該產銷班契作外,其他的醬油廠也開始向王班長接洽。
創造西螺黑豆產業生機不僅只是夢想,有了農民、廠商的參與及農政單位輔導,就形成了一群人的共同事業;而消費者願意支持並選用以在地農產製成的優質產品,不僅讓本土的優質農產有了良好銷路,也讓臺灣農業持續蓬勃發展。
-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