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返璞歸真,誓言讓臺灣糧食自足的張智傑 從失敗中學經驗,劉金枝打造芽寶寶的健康樂土 為了最甜蜜的負荷,張鴻曜展開有機人生 成為大佃農,一圓農夢最佳管道 農民學院,全方位的農業基地 農友圓夢,築夢踏實
分享至 line line

為了最甜蜜的負荷,張鴻曜展開有機人生

為了家人,張鴻曜回鄉務農(張鴻曜提供)  是什麼原因讓人想放下現有的生活、拿起鋤頭回鄉務農?是對健康生活的嚮往還是想追求事業上另一項顛峰?對張鴻曜來說,能夠陪伴年邁雙親、讓子女能無憂無慮、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一家和樂,便是他回農的最大動力。
 在從農前,張鴻曜曾經做過防水工程與操場跑道人工草皮工程,不但國內四處奔波,更不時得出國從中國大陸一直到非洲,都曾是他的工作地點,也讓他無法陪伴家人。當小孩年紀稍長、加上雙親也上了年紀,鴻曜開始思索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他想起兒時在鄉間開心成長的日子。「我想讓小朋友生活在自然、純樸的環境,又能就近照顧父母,所以便興起了回鄉的念頭。」張鴻曜說。

為了自身與消費者健康,從慣行農法蛻變有機農夫

對農業一竅不通的他,先到親戚家農場學種地瓜 父親是公務員退休,本身也對農業一竅不通,正好岳父家裡種植地瓜,85年起,張鴻曜就先跟著大舅子下田種地瓜,熟悉農業領域。當時有機農業尚屬萌芽階段,多數農友還是採用慣行農法栽種,加上合理化施肥、用藥的觀念也尚未健全,一旦發現病蟲害,便開始噴藥,一種藥沒效,就聽農藥行的建議摻了其他農藥一起噴;覺得植株不健康,便把肥料灑下去,短期內獲得好收成,但長期下來,土壤的肥力大幅減弱、植物不健康,病蟲害的問題也更加嚴重。

 看著農藥這樣噴灑,張鴻曜心中也開始起了疑問「這樣種出來的東西能吃嗎?如果這樣的東西連我們自己都不敢吃,怎麼敢賣給消費者吃?」,鴻曜和大舅子決定,地瓜農藥不能放太多,一定要種出自己敢吃的地瓜,才會賣到市場上。

 儘管如此,由於大舅子對農藥過敏,每次噴灑完農藥就滿臉眼淚與鼻涕,噴灑農藥變成了鴻曜的工作。幾次下來,鴻曜也開始覺得身體不舒服,所以之後每當地瓜園又要噴藥時,就會在30公尺外拉上警戒線,大喊著:「你們站遠點!要倒倒一個人就好!」

 這樣的日子過了約一年,鴻曜覺得這不是他要的生活。「很多人都擔心農藥殘留的問題,其實農民比消費者接觸到的農藥量更多!當初從農要的是生活品質及健康,錢沒賺到沒關係,命沒了就什麼都玩完了!」當時,有越來越多有機農夫成功的案例,這讓鴻曜想回到家鄉埤頭經營有機農場。

遭遇挫折不氣餒,從頭學習、穩定紮根

為了自己與消費者健康,張鴻曜投入有機農業(張鴻曜提供)  正好台糖的土地在招租,鴻曜一口氣就租了17公頃,並且全都拿來種最熱門的「益全香米」。都沒種稻經驗的他,也不知道要上哪學種田,照著鄉裡的有機前輩的意見,別人說什麼他就作什麼。過沒多久,鴻曜發現他的稻葉顏色濃綠到發黑,和別人長得不太一樣。一問之下,才發現得了「稻熱病」。加上他堅持不使用農藥,跑遍了各地詢問專家,都得到一樣的答案:沒救了。緊接而來的梅雨季,更讓病情一發不可收拾,第一年投入的300萬,慘賠了近170萬,其中一部份還是父親拿公務員退休金來投資他的。

 170萬買到的經驗,讓他痛定思痛,鴻曜找到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李健捀博士。李博士是有機稻米領域專家。李博士不但指導鴻曜如何減輕病害外,更和他產官合作,由鴻曜撥出4分地提供改良場作為試驗田,以試驗改良場所研發的藥物。在台中改良場李博士的指導下,鴻曜也更加瞭解到農業不是「有土地就能有好收成」,每個環節都是一門深奧的知識。因此,在農閒之餘,鴻曜便四處拜訪農試所藥毒所的專家,將平時田間遭遇的問題與專家交流分享。遇到問題更直接向改良場專家尋求解決方式。另外,鴻曜也聽從專家的建議,改採「水旱田輪作」的方式,在水田收穫後改種蔬菜,隔年初再將菜園變成水田,藉由改變農田的自然環境,讓病菌與害蟲數量降低,不用藥物就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雖然第二年的收成只有其他人的八成,但對鴻曜來說,已是不錯的成績,農場營運步上軌道,已足夠養家餬口了。
  
 除了從改良場等處學習農作經驗,張鴻曜也申請農糧署有機肥料補助。對於有機驗證費、肥料以及標章貼紙等,農糧署都有相關的補助辦法,對有機農戶經營上有很大助益。另外農委會農金局也提供有機農友經營之低利貸款,讓有資金需求者,可透過農會申請。(農糧署有機農業輔導措施

從自然中學習經營之道

不拼產量顧品質,鴻曜在農業上的堅持(張鴻曜提供) 農業對鴻曜來說,不僅是個職業工作,也是讓鴻曜學習的自然教室。每位農民深惡痛絕的福壽螺,鴻曜也學習和牠們和平共存。鴻曜說,「每次施肥,很多肥料都會飛到田埂上,『稻子不肥,肥到田邊雜草』,有次田裡的水漫上田埂,雜草沈到水中,吃秧苗的福壽螺也吃起了田邊的雜草,不但解決了雜草問題,福壽螺消化後排泄出來的養分,又讓被雜草吸收的肥料回到田中;隔年再用苦茶粕除螺,循環下來,又變成土壤中的養分。所以對我而言,福壽螺不只是害蟲,也是益蟲」

 尋找一個平衡、和諧的農法,同樣也運用在鴻曜的農場經營中。在種植前,先找好買家,依照契作的數量來耕種,如此一來,不但不用擔心後端產品行銷問題,也能根據訂單量來調配工作時間,不盲目接單、追求產量,也能注重到產品的品質。「有機的產品成本比慣行農法高,售價也比同樣農產品高,不能讓客戶及消費者覺得花比較多的錢卻買到品質很差的產品。所以品質一定要注意。」正因為堅持品質,鴻曜贏得了顧客的信任,不必擔心產品銷售問題,願意每年和他契作。

 除了農業生產,生活品質一直是他心中的第一順位,「雖然我是農夫,但我也週休二日喔!」鴻曜很得意的說。「契作的好處是,我能預先分配工作量,當訂單超出負荷時,就不再勉強接單!」他把多出來的時間,都拿來陪伴家人,畢竟,他們才是促使鴻曜回鄉的最大動力。「當初會選擇回鄉務農,便是要追求純樸、簡單的生活,並且能陪伴家人、和女兒們一起成長,如果為了賺錢,忽略家庭,這樣何必回來呢?」

張鴻曜經驗:別在意外來壓力,將阻力轉為動力

張鴻曜將阻力化為成長動力(張鴻曜提供) 對許多回鄉務農的年青人來說,最大的壓力來源還不是金錢與營收,親戚鄰居、三姑六婆以及鄰田老農的「善意」關心,往往是回農青年不可承受之重。「剛回鄉時,總會聽到有人在背後議論紛紛。」、「一定是失業找不到工作才會回來種田」、「有機收成不好、不噴藥怎麼可能成功?」等,這些聲音在回鄉的第一年間從沒停過,加上第一年的失敗,抱持懷疑的聲音更是沒停過。對於親朋間的過度「關心」,鴻曜建議:「一定要左耳進右耳出,堅持自己做對的事就可以了!」而這些負面的聲音,讓鴻曜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放棄,「要爭一口氣,只要還有能力,就一定要奮戰到最後一刻。一定要讓大家知道我的堅持是對的!還好我最後也有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鴻曜笑說。

 「有機農業」,是多數新農友的夢想,但對於有心從事有機農業的新農友,鴻曜建議最好要先想清楚,鴻曜表示:「我建議想種有機的農友,最好先以一小塊地試種。如果可以忍受不噴藥、不用除草劑,沒有被蟲吃掉的才是你的收成,這樣你才能把有機農業當成你的職業」
  
 另外,也有許多農友想和鴻曜一樣,承租台糖土地作為農業基地。鴻曜建議最好參加由縣市政府與台糖合作的有機產銷班,鴻曜表示,如果自己向台糖承租,土地往往都需要整理,如開溝、整地等,要花費較多成本與勞力;鴻曜也分享當初向台糖承租土地的經驗,當時自己也花了很多成本整地,當好不容易地力培養起來後,租約到期,就被資金雄厚的企業以更高的價格承租,對小農比較沒有保障。如參加有機產銷班,有些縣市政府會和台糖簽約,由政府統一承租,當地整理好後,再分租給農友耕作,這樣會省下不少時間與金錢成本。

鴻曜運用資源:

1.有機農資材補助
2.農業改良場專家協助改善栽培技術

給有意從農者的建議:

1. 一定要準備1到2年的「戰備存糧」:營農初期處於投資階段,加上氣候、災害等風險,因此更要未雨綢繆,最好先準備好足夠供應1到2年的生活費。

2. 有問題要請教專業協助:農友們的經驗不一定正確,前輩的建議可參考,但有任何問題,最好是尋求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的協助,各農業試驗改良場所的農業專家可提供各種作物、病蟲害防治方法,也可提供農場經營等方面的診斷與輔導。


張鴻曜小檔案

張鴻曜(張鴻曜提供)
62年生
學歷:彰化師大附工鑄造系
經歷:曾從事防水工程與操場草皮工程
從農之路
民國84年從農
民國95年參加農民專業訓練水稻有機栽培課程、成立埤頭有機農場,面積超過16公頃。同年取得有機轉型期標章
民國98年取得有機標章
民國100年起成為農民學院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田間參訪講師
主要作物:稻米、地瓜以及蔬菜

其他推薦文章
頂呱呱的產銷班 瓜瓜園讓傳統多了新鮮味
陪伴農民的良師 讓綠色農業成為永續產業
逐花而居的遊牧民族
農業資通訊面面觀
返璞歸真,誓言讓臺灣糧食自足的張智傑
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