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提升糧食自給率 全民動起來 聽音樂、開機器 年薪百萬的青年雜糧農夫 臺灣大豆向前衝,開創農業新「黃」金 臺灣也有好小麥 牽一價而動市場價的飼料玉米 串聯MIT糧食作物
分享至 line line

提升糧食自給率 全民動起來

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五穀雜糧(照片來源:農業科技大展網站)  糧食作物對民眾而言,常常因為價錢低廉而不被重視,但你知道嗎?其實雜糧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糧食作物,提供了大部分人體所需的基本營養,無論是澱粉(米、麥)、蛋白質(大豆)和油脂(花生、芝麻等),都可以從糧食取得。我們可以不吃肉、吃少一點蔬菜水果,但是絕對不能不吃五穀雜糧。另外,生活中的各種食品如麵包、麵條、米粉、沙拉油甚至醬油,全都是由糧食作物製作。當糧食作物出現短缺或漲價,物價也會立刻上漲,由此可見糧食對我們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糧食自給率對國人影響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經說過:「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這番話絶不是危言聳聽,擁有世界最先進的高科技、經濟實力的美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許多國家甚至將糧食當成談判籌碼或戰爭武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署長李蒼郎  如何知道一個國家的糧食生產是否充足?國際上使用「糧食自給率」來估計一國的糧食生產是否滿足國內所需。糧食自給率有兩種計算方式,一種以價格為權數,一個是以熱量為權數,將國內糧食所產生的熱量除以國人一年所需的熱量,數字越大,就表示該國國產糧食占整體糧食供應的比率愈高。民國 99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算出台灣糧食自給率為 31.67 %,不但遠低於法國 320 %、美國 120 %,連生產及市場條件接近的鄰國日本也有 40 %。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讓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偏低呢?

 原因就出在於小麥、玉米及大豆等雜糧!身為主管國內糧食生產、政策籌劃與執行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大家長-李蒼郎署長,對於國內糧食自給率及黃小玉等進口糧食問題,一直以來都十分關注。李署長說:「根據農委會調查,稻米的糧食自給率為 92 %、水果 88 %、肉類 82 %,糧食自給率會被拉低,主要是因為我們只生產很少量的大豆、玉米跟小麥,尤其是小麥幾乎全部仰賴進口!」

 台灣耕地零碎,很難像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運用大型農業機具、粗放的農業生產方式來降低成本;加上本身氣候條件,對小麥及黃豆栽培難度較高,因此台灣農民選擇種植稻米、蔬菜、水果等糧食與高經濟價值的作物,並藉由國際貿易買入大豆、玉米和小麥等雜糧。「這種模式在過去運費、氣候穩定的時候,沒有問題,但當油價上漲、氣候變動劇烈造成糧食價格上漲,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影響便十分明顯。」李署長補充。

台灣雜糧生產劣勢:土地與人力成本

 國外黃小玉的生產大國,多半擁有廣闊的農地及大規模的機器栽培,相較之下,台灣耕地狹小且零碎,無法以大型機具栽培,因而常以勞力來從事農作,自然成本就高於國際穀物。加上農業人力日漸老化,對於糧食生產處於不利的狀態。過去,我們用高經濟價值的商品或作物來換取便宜的糧食,讓國人日常生活飲食不受影響。但近年極端氣候及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影響,糧食價格漲幅過大,自給率低的國家,其物價也會跟著快速飆漲,因此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台灣雜糧優勢:品質、安全與新鮮

台灣自己生產的黃豆儘管價格較高,但因為擁有好品質,許多消費者指定購買(照片來源:農業科技大展網站)  雖說在價格及產量上拼不過人家,但台灣的「黃小玉」卻也不是全盤皆輸。李署長說明:「台灣生產的雜糧,沒有基因改造的問題,加上新鮮,因此仍和國外進口的穀物有不同的風味!」提到新鮮,李署長更不忘補充:「用台灣小麥製成的麵粉,做出來的麵包就是有不一樣的香氣,吃過一次,保證你難以忘懷。」

 不僅如此,願意花費更高金額購買台灣地產雜糧的消費者,就是希望能買到安全甚至有機的產品,加上也有越來越多重視安全與品質的農友,願意以友善土地的方式栽培。李署長也補充:「過去農民種植大豆,主要是希望大豆能作綠肥、培養地力,現在有越來越多消費者,指定要買台灣生產的黃豆回家自己做豆漿、豆腐,因此取得有機等安全標章的黃豆,儘管價格比進口黃豆高,但在市場上仍十分搶手。」也因此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與農友支持下,種植雜糧、提升糧食自給率便成為近年來農業生產的重要課題。

提高糧食自給率 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活化休耕地

 不只是民間動起來,身為全國農業主管機關,農委會也相當重視糧食自給率的問題。為了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農委會推動小地主大佃農,要活化休耕地。李署長說:「過去為了要減少糧食生產過剩、培養地力,所以有休耕補助的措施。但隨著農業人力逐漸老化,越來越多的老農無力耕種,閒置的農地便用來請領休耕補助。現在正是釋出這些地力高的農地給想務農卻又找不到地的青年耕種的時候。」因此,過去原本該區域一年兩期作均可選擇辦理休耕,之後最多將只能領到一期休耕補助,這樣對農民而言,提供租地給其他有意願務農者,將有更大誘因。而省下的經費,也將能回饋到農民身上,創造更多價值。

 李署長說:「在這樣的誘因下,出租農地的所得不會低於休耕補助,配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讓更多青年能承租到農地,進而提高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對青年來說,過去農業會成為大家比較不敢投入的產業,除了是高度勞力的工作外,低獲利的偏見更是讓青年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其實農業的投資報酬率不差,現在月收入三萬元的青年,在都市裡生活就很困難了,更何況是要存到錢,但同樣的金額在鄉下,不但能維持基本開銷還能儲蓄,更能照顧雙親,對青年將是一大誘因。更何況當技術、經驗與耕地達到規模,收益還將更為可觀。」李署長說。

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也是提升糧食自給率的方式,農委會相關單位也積極研發稻米的應用,圖為運用米穀粉烘焙的米麵包(照片由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但對許多農業門外漢而言,真正困難的是農業技術。對此,李署長也表示,未來將規劃農場見習的計畫,讓新農業人力能到經驗有成的農場實習,除了原有的薪資外,政府將另外補助津貼。累積經驗、學成回到自己農場耕種,更提供農改場等專家協助,並且規劃提供最低薪資保障,讓新農民在初期不會因為天災或技術不夠純熟而影響生計。

 當然,身處亞熱帶的台灣在黃小玉等雜糧生產還是有許多先天限制,對於提升自給率到 40 %,也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農委會與農糧署除了在政策上尋求解決方案外,農糧署也著手開發替代麵粉產品。李署長表示,米穀粉是由稻米製成,經過實驗,將麵包中以 20 %的米穀粉取代麵粉,不但不影響成品口感,更能增添麵包風味。如果全國的麵食有 20 %以米穀粉取代麵粉,一年將可減少 20 萬噸以上的小麥消耗。同樣的如果國人能多幾餐以飯為主食,也能達到減少麵粉使用的效果。因此,除了農政單位要積極努力提升糧食自給率外,我們也要多食用國產雜糧與糧食,一起為提升糧食自給率努力!

其他推薦文章
聰明買健康吃 安全農產好安心
從養牛到開牛肉專賣店,楊鎵燡靠CAS及產銷履歷扭轉人生
按部就班好收成
養菇太空包─稻草桿取代木屑
有身份證的農產品
提升糧食自給率 全民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