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農業故事館

:::
同專題其他文章
水噹噹的臺灣水 利用倒虹吸管原理送水的白冷圳 地下集水廊道328公尺長的二峰圳 美濃人最自豪的獅子頭圳 八堡圳:臺灣第一個水利工程師施世榜 清代臺灣南部最大水圳 曹公圳 閃閃發光的鏡子 桃園埤塘 源遠流長 臺灣農田水利圳路史 水圳綠美化
分享至 line line

利用倒虹吸管原理送水的白冷圳

白冷圳的水橋   「從小,我都喝白冷圳的水。」18歲就開始照顧白冷圳的台中水利會大南站站長韋炎明說:「從圳溝直接挑水回家用,煮飯、喝茶都用,我是喝溝仔水長大的。」

  新社不但人喝白冷圳的水,作物也一樣,有人說,沒有白冷圳,就不會有新社。

  「那水乾淨,又甜。」韋炎明3歲跟著家裡搬到新社,喝了白冷圳的水10幾年後,新社有了自來水,「還是圳水好喝,自來水有怪味。」

  有自來水後沒多久,他18歲,進了台中水利會,被派到白冷圳大南工作站報到,第一天的工作就是照顧白冷圳,這一待就是40年。

水圳3個月沒修好水都沒了

  他很清楚白冷圳對新社的重要性,白冷圳打一個噴嚏,新社就天下大亂,「新社對白冷圳的依賴是100%。」民國66年因為颱風發生走山事件,白冷圳受到嚴重破壞,原本還能靠井水度日,但搶修工程拖太久,井水枯竭,逼得必須用消防車供水,這次走山事件讓韋炎明學到一件事,白冷圳供水絕對不能停擺超過3個月,「3個月內地下水還在,超過3個月連地下水都沒了。」

  921大地震讓白冷圳柔腸寸斷,韋炎明訂的就是3個月內搶通的方案,該年12月1日搶通。

  921大地震前白冷圳就已顯老態,圳路常有漏水情況,供水量只有現在的一半,新社必須輪流供水,1932年建成的白冷圳,原本設計的使用年限是50年,1999年被921大地震重傷時,已高齡67歲,換句話說,垂垂老矣的白冷圳重傷前17年就該壽終正寢了,震後台中農田水利會曾以電子儀器測量,部分鋼管厚度磨得只剩下0.3公分(原本1.2公分)。

  「921大地震就某方面來說,新社因禍得福。」原本沒有經費整修的白冷圳,在新社居民組成白冷圳社區營造促進會的爭取下,獲得921重建委員會的支持,撥了7億多元的經費重建白冷圳。

價值不能以水利角度看

  對新社居民來說,重建白冷圳,不只是保住了新社的命脈,更為台灣農田水利史保存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歷史設施,就像白冷圳社區營造促進會總幹事徐炳乾所說的,白冷圳是一個集世界所有水利構造物精華的水利設施,它的價值不能只以水利角度來看。

這是新舊並陳的白冷圳二號倒虹吸管   怎麼形容白冷圳呢?把它想成一條巨龍好了。這條巨龍從離台中縣東勢鎮22公里的天輪發電廠旁的大甲溪竄出,這裡是白冷圳的進水口及制水井,大甲溪的水從這裡分流到白冷圳,這個地方海拔554.99公尺(921地震前是552.942公尺)。

  這條巨龍就從這裡順著日本人開的隧道或明暗渠往下流,經過和平鄉的白鹿、新社鄉的白毛台、麻竹坑、河排、馬鞍龍、抽藤坑、山豬湖、新六村、矮山坑,最後抵達終點新五村圓堀分水池。

  它靠的是「水往低處流」的道理前進,但又必須維持在一定的高度(目的地海拔只差23.49公尺,卻在16.6公里遠的地方),所以非不得已不直接下山,必須翻山越嶺地走,它必須能飛、能鑽,而且能保持高度。所以,逢山要開隧道,遇小谷架渡槽,遇大溪谷則用倒虹吸管,而且不用動力。

  取水口在山壁旁,先就開了一個隧道,穿過山壁後,有明渠暗渠,在白鹿的地方又碰到了山,再開隧道,這是白鹿隧道,再往前走,碰到一個類似「一線天」結構的小山谷,這時就要發揮「飛」的本事,以混凝土做成的渡槽,類似為水做的密閉式「天橋」,讓水飛到另一邊。

倒虹吸管送水鬼斧神工

  碰到沒辦法做天橋的大溪谷怎麼辦?這時就被迫要下山,但怎麼再上山呢?白冷圳用的方法是「倒虹吸管」,巨龍走到了阿寸溪時就碰到這問題,一號倒虹吸管就此產生。

  什麼是「倒虹吸管」?把它想像成是大溪谷的「V」字型滑水道,巨龍從這邊的山頭順著滑水道下衝,衝力讓它產生自然的動力,衝到底後再往另一邊的山底往上衝到山頭,「這用的是大氣壓力原理。」徐炳乾說:「實在是鬼斧神工。」

  一路走下去,總共有22座隧道、14個渡槽及3座倒虹吸管,其中位於抽藤坑溪的倒虹吸管高低落差90公尺,全長346.90公尺,是遠東地區最大的一座。

  921大地震時倒虹吸管受到很大損害,所以1號倒虹吸管原地重建,2號倒虹吸管原地保留,另在其旁邊新建一座倒虹吸管,新舊管並列,舊管作為歷史景觀。

  「日本人的施工實在是細緻。」大南站的員工王志宏說:「以2號倒虹吸管來說,其做工之細緻新不如舊。」仔細觀察也真是如此,再仔細看其做工,也可以看出舊管的細膩之處,不得不佩服當初建造白冷圳的那批日本籍工程人員。

白冷圳取水口  以當時的條件,白冷圳的施工是很困難的。光是總長達7公里多的隧道,多靠人工挖掘,其難度就很高,而像倒虹吸管這種超重材料的搬運上山,也很吃力,但他們用了3年半就完工,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今天的白冷圳依然是新社的命脈,而且,它還能惠及新社周遭的地區,而由於它的獨特性及生態性,白冷圳也成為觀光休閒的好去處,尤其2號倒虹吸管更是遊客必到之處。

  現在的白冷圳,已不只是新社人的白冷圳,它已成為台灣人的白冷圳,不管你住在哪裡,白冷圳都是你必須要來的地方。

其他推薦文章
引言
濱海綠色奇蹟
森林優生學
苗木培育
臺灣的大地 不太健康
還原我國畜牧業排放溫室氣體的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