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櫥窗 農業櫥窗

:::
分享至 line line

森森不息 循循善用

循循善用、 森森不息 :農林剩餘資材的多元應用與永續契機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加劇與資源日益匱乏,「循環經濟」成為各國發展永續政策的重要目標。在這股綠色浪潮中,農林業所產生的剩餘資材——如修枝、鋸屑、稻稈、鳳梨葉等——過去被視為廢棄物,常以焚燒、掩埋方式處理,不但造成環境負擔,也忽略其潛在價值。為此,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積極推動「農林剩餘資材多元化利用」計畫,透過科技研發與跨領域應用,讓這些資材成為造紙材料、綠色建材、天然香氛、甚至文化創作的原料,實現「廢棄變黃金」的永續理念,開創地方創生與綠色產業的新契機。

農林剩餘資材:被遺忘的寶藏

在台灣,每年來自森林撫育、木竹加工與農業耕作所產生的剩餘資材數量可觀,包括修枝疏伐材、刨花、鋸屑、樹皮、邊皮材,以及鳳梨葉、稻稈等農作廢棄物。這些資材大多富含天然高分子物質:纖維素、半纖維素與木質素,是許多工業製品與天然化合物的重要來源。

纖維素具高機械強度與可再生性,是製紙、食品添加物與塑膠工業的核心原料。半纖維素經水解可轉化為木醣、葡萄糖,進一步應用於生質化學品製造。而木質素則能轉化為香草醛、酚類與生質燃料,是天然香料與生技產品的重要前驅物。除此之外,剩餘資材中亦常含萜類、植物酸與芳香物質,具有抗菌、抗氧化或芳香特性。

林地中的剩餘資材 - 疏伐修枝材

木材加工後的剩餘資材 - 刨花、鋸屑

木材加工後的剩餘資材 - 樹皮

木材加工後的剩餘資材 - 邊皮材

農業剩餘資材 - 鳳梨葉

農業剩餘資材 - 稻草

多元利用三途徑:化學萃取、纖維技術與物理應用

圖片敘述如下

臺灣國產材剩餘資材多元化利用 ( 林業試驗所 製 )

化學萃取:從香氛到生技

透過萃取與分析技術,剩餘資材可提煉出精油與植物性活性成分,發展出一系列天然產品。例如以台灣肖楠修枝後的枝葉提取精油,可製成香氛噴霧、抗菌液、精油皂與擴香產品。研究顯示,肖楠枝條中富含 Ferruginol 等化合物,其抗菌與抗氧化效果顯著,極具開發潛力。此外,這些植物精油也能透過微膠囊技術製成香氛文創品,如香氛筆記本、滑鼠墊與手工紙材料包,結合感官體驗與藝術美感,讓香氣走入生活,創造商品附加價值。

林試所更進一步探索剩餘資材的生物精煉路徑,開發乳酸、木醣醇、香草精等應用於食品、保健品與藥品的天然成分。以木質素為例,透過氧化處理可轉化為香草醛,是食品香料與天然芳香劑的重要來源。

以剩餘資材萃製之精油產品

以剩餘資材萃製之精油產品

精油擴香瓶 ( 精油類產品開發 )

茶樹抗菌噴霧 ( 精油類產品開發)

迷霧森林 - 香氛噴霧 ( 精油類產品開發 )

複方精油防蚊噴霧 ( 精油類產品開發 )

香氛精油微膠囊 ( 精油類產品開發 )

香氛手工紙材料包 ( 精油微膠囊類產品開發 )

香氛筆記本 ( 精油微膠囊類產品開發 )

香氛滑鼠墊 ( 精油微膠囊類產品開發 )

纖維技術:從傳統造紙到文創設計

造紙是最具代表性的纖維利用方式。林試所多年來致力開發以刨花、鋸屑、鳳梨葉、稻稈等為原料的再生紙品,不僅降低對進口木漿的依賴,也發展出許多兼具功能與美感的文創產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鳳梨葉纖維」的應用。鳳梨葉具有高纖維素、低木質素的特性,纖維細緻、加工容易。林試所成功將其製成高質感手工紙,應用於書畫創作、浮水印設計、包裝盒與文化紀念品,並與設計師合作開發「鳳梨葉手工紙月曆」,展現台灣農業文化之美。

除了傳統製紙,林試所也開發出奈米纖維素技術,透過高壓研磨或 TEMPO 氧化法,製得透明高強度奈米纖維,可用於複合材料、食品包裝與生醫材料。另有纖維素衍生物如羧甲基纖維素、甲基纖維素,應用於藥品、建材與清潔用品,拓展植物纖維的工業應用面向。

鳳梨葉纖維抄紙所製作的手工紙月曆

格拉辛紙製作的雷雕蝴蝶

奈米纖維素製備

物理利用:從綠色能源到環保建材

物理利用多透過機械處理方式,轉化為生質能源與建材材料。例如木屑與竹屑可壓製成生質燃料顆粒,成為替代煤炭與石油的低碳能源,具高熱值、儲運方便、環境友善等優勢。這類技術特別適合地方中小型加工廠操作,有助於提升區域能源自給率。

此外,將木屑與膠合劑、塑膠混合,可製成粒片板或木塑複合材料,應用於家具、隔音牆、地板等建材。剩餘資材還可用於動物墊料、寵物木屑墊,或製成堆肥,用作土壤改良劑,回歸農田,實踐永續農業。

纖淨 - 木漿纖維發泡材料

乳酸

木醣醇

生質燃料顆粒

粒片板

木塑複合材料

3D 列印線材

木製手機音箱

剩餘資材顯影

臺灣樹種尺

檜箸 / 臺灣杉筷架

木質剩餘資材文創小物

剩餘資材再製動物墊料

循環實踐場域:科研落地,推動地方創生

為了將研發成果落實於實務,林業試驗所設立多處實踐場域,如宜蘭蘇澳工業區的木工廠、嘉義澐水剩餘資材活化中心等,結合產業鏈上下游,推動剩餘資材的區域再生應用。這些場域不僅推動技術示範與產品開發,也與在地學校、文創單位合作辦理工作坊與展覽,成為地方觀光與教育的新亮點,讓民眾在親身體驗中了解「循環經濟」的價值。例如「香氛手作體驗」活動結合肖楠精油與手工紙製作,不僅寓教於樂,也創造了在地特色文創商品,為地方社區注入經濟活力。

展望未來:從剩餘資材邁向永續未來

林試所認為,農林剩餘資材的再利用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價值觀的轉變。透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合作,「剩餘物」已不再是環境負擔,而是未來綠色轉型的重要資源。展望未來,林試所將持續拓展資材應用領域,精進萃取與材料技術,並深化地方合作,建立永續循環的示範模式。同時,透過社群媒體、短片推廣、交流展覽等方式,讓更多民眾認識這場來自森林與田間的綠色轉變,讓每一片落葉、每一根稻梗,都能成為永續台灣的力量。

結語:從「廢」到「慧」的再造旅程

「循循善用」,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社會整體對資源永續的集體智慧。農林剩餘資材的多元利用,讓我們看見一條從廢棄物走向綠色經濟的康莊大道。這不只是資材的轉化,更是價值的重塑——從看不見的浪費,化為看得見的創新與希望。林業試驗所將持續以研發為根基,攜手地方產業與民間力量,共同邁向零廢棄、低碳化、再生化的美好未來。

圖片敘述如下
研發團隊積極推廣農林循環觀念研發團隊積極推廣農林循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