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記憶
- 發布日期:
- 110-01-21
臺灣1970~1980年代因為都市化風潮及工商蓬勃發展,人口大量往都市集中,農村發展相對停滯落後,傳統文化技藝也因為耗時耗力等諸多因素,逐漸被機械化製造取代,而無法被機械大量複製的傳統工藝產品,則因社會發展與替代性材料的研發趨勢而逐漸式微,過去豐富多元的農村文化技藝正在不斷流逝消失中,這些常民生活產品長留記憶之中。
農業櫥窗主題:農村文化故事 (2021年1月-2月)
這些極具時代印記、地區性特色的農村文化技藝,與當時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在普遍經濟狀況不佳的年代,是家家戶戶務農之餘,添補家用的副業,深具臺灣農村各地多樣的傳統文化技藝特色!
竹編技藝 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
竹材具有草和木材的特性,可被當作建築或家具、器具的材料。過去的人們會把竹材製成長條片狀的竹篾,利用其良好的韌性,編織成生活器具,舉凡搖籃、菜籃、畚箕、花瓶、米甕等,皆是過去農村常見的家具。
嘉義縣崙尾地區是臺灣過去數一數二的竹籠加工產區,有「竹簍王國」的美名。昔日居民多以竹編為業,極盛時期工廠時常日夜趕工,然而不敵塑膠籃和紙箱大量生產,產業逐漸沒落。
不捨家鄉竹編工藝失傳,「嘉義縣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2012年成立,希望將先人智慧的竹編工法保留下來,透過編織一個個大型裝置藝術,布置社區空間,供遊客參觀,並參與市集擺售,推廣崙尾天赦竹編工藝,活化產業。
柿餅到柿染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新竹縣新埔鎮旱坑里以柿餅聞名,當九降風抵達時,家家戶戶趕忙著處理剛摘下來的柿子,經過去萼、削皮、整形,將一顆顆柿子整齊擺在竹篩上接受日光曝曬。為了發揚柿餅文化,當地居民把柿子和天然染結合,發展出獨特的「柿染」工藝,並於2010年成立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起初發展柿染工藝是希望透過柿子果皮廢棄物再利用為社區創造特色,之後更與果農直接合作,收購不要的格外品,不僅讓果農有額外的收入,也展現惜物的精神。
柿子有豐富的丹寧酸和膠質,是很棒的天然染劑,汁液容易附著布料上,無論是熬煮柿皮萃取色素的熱染,還是榨取柿果的汁液浸泡的冷染都可以操作,顏色還會隨日曬程度加深,具有相當大的變化性。
磚雕藝術 彰化縣花壇鄉橋頭社區發展協會
磚雕是在磚上雕出圖案和裝飾,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在一些傳統的建築或是實用器具中都可發現。一般在技法上可分成窯前雕和窯後雕,前者是在未窯燒的生坯上雕刻,後者則是燒製後的成品上雕刻。
彰化花壇橋頭社區因得天獨厚的製磚環境,自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年)便開始有窯產業生產紅瓦與紅磚,至今已超過百年,淵源流長的磚瓦文化歷史,是橋頭社區發展產業的根,社區裡還有許多文化景觀與磚窯業密不可分。
社區內的花壇磚瓦窯文物館位在順達磚窯產區,展示紅磚窯業的各種文物。為了延續本土文化的「磚雕」與「藝術砌」,發展紅磚的藝術性與嶄新面貌,讓原本只出現在官宦大戶人家傳統合院中的磚雕傳統藝術,走進現代居住空間,近幾年開始轉向磚窯觀光與藝術創作,讓傳統與現代結合。
其他常民生活展品 | |
---|---|
秧盆 |
搖籃 |
菜籃 |
畚箕 |
魚簍 |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