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農村兒童的過往時光 分享到Facebook

【圖.文/豐年社】

  走近今日的臺灣農村,會驚訝難以聽到兒童在戶外嬉戲而吵雜的笑聲。不明就裡的人不免要問,農村兒童都消失了嗎?不!農村還是有許多小朋友,只是大部分的小孩都在家裡吹冷氣、打電動玩具或上網聊天。現今農村小孩與都市兒童間的生活差異已越來越小,許多農村兒童享受到的物質生活並不輸給都市的同伴,他們能享受到的田園風光與自然生活甚至讓都市兒童望塵莫及。不過,現今的農村兒童雖讓人羨慕,但 40 年前他們的生活卻非如此輕鬆愜意。

  在農業機械化普遍推廣前,務農從來就不是件輕鬆愜意的事。農家生活除了忙碌之外,還是忙碌。即使在農閒時期,大人們還是得出去打零工,賺點外快補貼家用。戶裡戶外整天有一堆事要忙,小孩們實在沒有不幫忙的道理。早期的農村兒童從小就知道要幫忙各項家務與工作,這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性格。日後他們走出農村、進入各行各業工作,也成為雇主眼中苦幹實幹、最值得信賴的員工。

傳統農家兒童必須很早起床幫忙家務與農事

▲傳統農家兒童必須很早起床幫忙家務與農事

  都市小孩很少有不賴床的,但農村兒童每天從一大清早就得展開忙碌的一天。早晨四、五點農村婦女起床準備早餐時,小孩們就要先幫忙去菜園澆水。吃完早飯後,小朋友們還要再走幾十分鐘的路到學校上課。對農村兒童而言,校園生活給他們的感受是難以言喻的。儘管整天關在學校內,台上老師所教的,他們似懂非懂。但在學校內,至少不需幫忙家務與農事,還能享受和其他同學談天說笑、嬉鬧玩耍的時光。

  農家有太多事要忙碌,做爸媽的實在無暇照顧每個小孩,農村兒童從小就被知道要幫忙照顧弟妹,在農村因此常看見剛上國小的小姐姐背著弟妹的景象。媽媽煮飯燒菜時,小孩則要幫忙看著灶火,將一小束一小束的稻草捆起來送進灶內,以免灶火熄滅。除帶小孩、顧灶火等家務外,農村兒童也得幫忙農事。平日幫忙下田幫忙除草、餵豬餵雞這些瑣事是不可少的,如果家裡有耕牛,小孩每天還得牽牛去吃草,或帶他們去溪邊洗澡。碰上農忙時節,男孩們都要下田幫忙。儘管割稻是粗重的體力活,但許多農家子弟才五、六歲時就已學會拿著鐮刀幫忙割稻,幾乎每個農家子弟也都有被鐮刀割到手指、流血不已的經驗。稻子收完後,小孩們還得繼續幫著媽媽曬穀,同時也要負責將鴨子趕到田裡,讓牠們啄食殘留在田裡的稻穗。

預防接種大幅降低農村兒童罹患傳染疾病的風險 

▲預防接種大幅降低農村兒童罹患傳染疾病的風險

  傳統農家生活十分忙碌,小孩又得幫忙,所以早期農村兒童能好好玩樂的時間其實真的不多。對於農村兒童的生活狀況,戰後政府亦曾積極關注。不過,當時農復會所為主要是從降低疾病傳染與改進營養進康兩方面著手,藉以改善農村兒童的生活品質。 1950 年代時農復會即在偏遠地區小學設立牛奶站,供應美援脫脂奶粉,讓小朋友們每天到學校都能喝到一杯熱牛奶,補充營養。農復會同時也和台糖公司合作,在偏遠地區中小學推動「酵母服食計畫」,增加學童們的蛋白質攝取量。此外,農復會並出資協助在各鄉鎮建立衛生所,訓練醫護人員,在農村地區推動衛生教育與疫苗接種。而於 1960 年代中期臺灣即已徹底根絕瘧疾、霍亂和天花等傳染疾病,當時還曾受到聯合國表揚。

 彰化縣虎尾鎮北溪里農忙托兒所的老師正將脫脂牛奶分配給每個小朋友

▲彰化縣虎尾鎮北溪里農忙托兒所的老師正將脫脂牛奶分配給每個小朋友

  改善農村兒童衛生健康的同時,農復會亦未忽略農村兒童的教育問題。生活在都市的兒童,家庭經濟條件較佳,父母也有餘力幫他們購買東方出版社的兒童讀物,或訂閱國語日報。但在貧困的農村,精神食糧卻異常缺乏。除了學校課本外,似乎難以獲取適合農村兒童的刊物,此時農復會出版的《豐年》半月刊便彌補了這項缺憾。 1951 年 7 月出刊的《豐年》半月刊,一開始就將全部的農村居民作為預設的讀者群。因此,《豐年》內不但有爸爸們需要的農業資訊,媽媽們感興趣的家政知識,大哥哥大姊姊們關心的「四健園地」外,同時設有「兒童天地」專欄,刊載適合小朋友們閱讀的歷史故事、名人傳記與科學常識,而楊英風與劉興欽化老師的漫畫更是受到小朋友們的熱烈歡迎。另一方面,顧慮到農村父母的教養負擔,農復會則協助許多鄉鎮社區設置「農忙托兒所」。先前每到農忙時節,父母們幾乎無暇照顧小孩,只能帶到田邊,放任其玩耍遊蕩。然農忙托兒所的設立便解決了農村兒童的托育問題,讓父母們得以專注於農事。

▲《豐年》半月刊上的「兒童天地」專欄過去受到農村兒童的歡迎,圖為 1956 年 1 月號

▲《豐年》半月刊上的「兒童天地」專欄過去受到農村兒童的歡迎,圖為 1956 年 1 月號

早期農忙時節,父母們只能將小孩子一起帶到田裡工作

▲早期農忙時節,父母們只能將小孩子一起帶到田裡工作

 農忙托兒所」的設立解決了農村孩童的托育問題,圖為「台中縣農忙托兒所」

▲「農忙托兒所」的設立解決了農村孩童的托育問題,圖為「台中縣農忙托兒所」

  與都市兒童相較,戰後初期農村兒童的生活環境確實不甚理想,但政府從未忽略農村兒童的健康與教育問題,他們的成長條件因此獲得保障。 1960 年代起政府逐步引入各類農業機械, 1970 年代開始積極推動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昇。辛勞度降低後,也不再有那麼多事情要小孩們幫忙了。如今農村兒童享受著快樂的生活與優質的環境,他們的笑容也充分證明農村是適宜人居的好所在。

都市兒童難以體會的農村生活,在現今的休閒農場裡也可以實際體驗  

▲ 都市兒童難以體會的農村生活,在現今的休閒農場裡也可以實際體驗

第三屆全國休閒農場童詩童畫競賽高年級得獎作品「花蓮新光兆豐休閒農場」

▲第三屆全國休閒農場童詩童畫競賽高年級得獎作品「花蓮新光兆豐休閒農場」

  現今農村小孩與都市兒童間的生活差異已越來越小,許多農村兒童享受到的物質生活並不輸給都市的同伴,為了讓兒童貼近土地、親近農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別舉辦「全國休閒農場童詩童畫競賽」,今年已是第三屆,就是要鼓勵小朋友們用畫筆及詩詞表達出對自然與人文的感動,一起用心感受農業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