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從產地到餐桌 節氣與生活 農業臉譜 精彩活動
節氣與生活
立秋、處暑

  俗諺云:「六月颶,七月颱風母」,正是說明此時是颱風最多且威力也最驚人的時候,儘管八月節氣宣告夏季已接近尾聲,但民眾對於防颱工作的準備,也不能掉以輕心!

八月是颱風最多、威力也最驚人的時候(本圖由農業易遊網提供)
▲ 八月是颱風最多、威力也最驚人的時候(本圖由農業易遊網提供)

  「立秋」是節氣邁入秋涼的先聲,約在國曆8月7日或8日,表示酷熱難耐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不過,因為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所以仍十分炎熱。

  「立秋」節氣,對於以農立國的我們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曆書》記載:「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榖熟也。」意謂著一期稻作收穫的時節,種植二期稻作的農民也要趕在這天完成插秧,否則在生長末期遇到低溫,將會影響稻穀的飽滿度而減低收穫量。

「立秋」節氣正逢一期稻作收穫之時
▲「立秋」節氣正逢一期稻作收穫之時

  當日的天候可用來預測農作物收成,像是「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即說明當日氣候晴朗,必定風調雨順,農事不至遭逢旱災和水災;「雷打秋,冬半收」則意謂如果「立秋」聽到雷聲,表示冬季農作物會歉收。除此之外,從「立秋」日所在的農曆月份,還可以預測農作物是否豐收,判斷漁民該年收入。如「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說明著「立秋」在農曆七月,五穀可望豐收,但在六月,則會歉收;「六月秋,快溜溜,七月秋,秋後油」,則表示「立秋」若在農曆六月,漁業作業期會較早結束,若在七月,則捕魚季節就會比較長,收入也相對提高。

  「立秋」也是花東縱谷的金針花時節,滿山遍野的金黃花朵在翠綠山野中特別顯眼,加上簡樸的山村屋舍點綴其中,別有一番田園之味!

滿山遍野的金黃色金針花(攝影/王洪忠)
▲ 滿山遍野的金黃色金針花(攝影/王洪忠)

   8月時令登場的是很有福氣的水果—「龍眼」,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加上龍眼又稱「福圓」,所以有句俗諺說:「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民眾不妨可以趁盛產期,多吃新鮮龍眼添喜氣!

被認為吃了可帶來福氣的龍眼(本圖由安全農業入口網提供)
▲ 被認為吃了可帶來福氣的龍眼(本圖由安全農業入口網提供)

  另外,8月份有個最重要的節日—父親節;雖然過節氣氛似乎沒有母親節來得熱絡,不過,父親為家庭付出的辛苦與努力可是不亞於母親!大家也應該趁著佳節,對爸爸表達心中的敬愛。

  時序到了八月中旬,進入「暑將退,伏而潛處」的「處暑」。「處暑」約在國曆的8月23日或24日,雖然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但天氣仍相當炎熱,所以人們將這種炎熱的天氣稱為「秋老虎」,也因而有「處暑,會曝死老鼠」的俗諺。

  儘管天氣炙熱,卻是「橫山梨」盛產時節;因為生長在低海拔地區,所以果肉較粗,和「高山梨」嫁接後,又被稱為「高接梨」。炎熱的氣溫來顆清甜多汁的高接梨,相當有清熱功效,愛吃梨子的人可以好好品嚐一番!

清甜多汁的高接梨是「處暑」時節盛產的水果
▲ 清甜多汁的高接梨是「處暑」時節盛產的水果

  每年的六至九月是颱風發展旺盛的季節,但「處暑」節氣更是颱風最多、威力最為驚人的時候,所以農夫對這個節氣通常都沒有好印象!因為挾帶強風豪雨的颱風,讓農作物遭到嚴重的破壞,不僅讓農人的心血付諸流水,還可能威脅到生命安全。像是民國98年的莫拉克颱風,就為台灣創下5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農業損失不僅超過195億元,更帶來重大傷亡;而96年的聖帕、94年的泰利、93年的艾利和92年的杜鵑颱風,也都讓農業損失超過10億元以 上。 因此,民眾除了多留意氣象預報,平日就需要做好防颱準備,像是主動清掃家門前水溝的垃圾、修剪居家樹木、固定廣告看板和門窗、重視水土保持、低窪地區居民隨時注意住家防汛,以及瞭解山坡地安全防護觀念,才能降低颱風或豪雨時的傷害。

莫拉克風災受災情形(本圖由台江漁人港提供)
▲ 莫拉克風災受災情形(本圖由台江漁人港提供)

莫拉克風災過後,淹水的蓮霧園(本圖由阿寶蓮霧園提供)
▲ 莫拉克風災過後,淹水的蓮霧園(本圖由阿寶蓮霧園提供)

  過去,因為沒有先進的氣象預報系統,民眾很難防患未然,只能靠著觀察天候的變化來預測是否會有颱風來襲,如民間流傳的諺語「一雷破九颱」,即是老一輩的人認為「只要打雷就不會有颱風,有颱風就不會打雷」;而「紅雲日出生,勸君莫出行」,是告誡如果日出時有紅雲,就表示將會有颱風,千萬不要出遠門!

  不過,現在除了有氣象預報與防汛觀念,可以做好防災工作,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更於今年6月研發出「土石流防災大作戰」自主防災教材,以及「土石流防災APP系統」。

左:系統首頁、中:氣象衛星雲圖、右:土石流警戒發布狀態(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 左:系統首頁、中:氣象衛星雲圖、右:土石流警戒發布狀態
 (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左:土石流警戒狀態及雨量站、中:土石流觀測站清單、右:土石流觀測站影像(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 左:土石流警戒狀態及雨量站、中:土石流觀測站清單、右:土
  石流觀測站影像(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由水保局設計的土石流防災境況模擬教具—「社區防災大作戰」,希望透過境況模擬中滾動式的討論,將各種境況的因應對策詳實紀錄,彙整後成為符合社區現況的土石流防災疏散避難計畫,進而協助社區成立自救組織,啟動自主防災意識,達成自主警戒與疏散的目標;而「土石流防災APP系統」則是水保局將腦筋動到智慧型手機上,開發了兩款 Android平台應用系統,結合手機定位功能及Google Map,民眾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下載應用程式,就可以即時掌握雨量變化、土石流潛勢溪警戒情況、土石流觀測站即時影像與附近避難處所位置等資訊,讓防災不再聽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