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脆的蔬菜、多汁的水果,你知道當他們從產地運往市場,自市場到達你的餐桌,再到你一口咬下滿滿的翠綠鮮甜,這中間經過多少關卡、歷經多少人員的辛勞,才讓我們得以品嚐到這及時的美味?
現代人可以三天不吃肉,卻不能一日沒有蔬果。蔬果最講究鮮摘現採,對農民來說,儘快完成銷售才能確保利潤,而消費者則希望能方便選購最新鮮蔬果。如今,透過農產運銷的服務機制,生產與消費兩端的需求充分獲得滿足,使蔬果得以從產地迅速送達餐桌。
▲ 歷經許多人員的辛勞,多汁的水果才能送達消費者的面前
快速聚集、迅速分散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於63年12月1日正式營運,將原本聚集在洛陽街、六號水門外的果菜業者集中在台北萬大路的果菜批發市場。
▲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第二果菜批發市場(本圖由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提供)
三十多年的交易歷練,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目前所展現的驚人拍賣效率,讓新加坡、韓國、日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刮目相看。張清良總經理謙虛地說:「集散,是台北農產運銷最大的功能。我們提供產銷平台,讓農產品集中,也把承銷人聚集在法定的批發區域,進行高效率交易。」
▲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張清良(本圖由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提供)
台灣是小農制,每個農戶的生產量並不多,但產地卻來自四面八方。如此少量、多戶,且生產能力與生產量各異的情況下,交易行為顯得複雜許多。台北市第一和第二果菜市場,每日完成大量青果進貨與出貨。張總經理說:「我們在幾小時內聚集2,000公噸蔬果產品,包括蔬菜150種,水果40~50種,並且快速完成交易,讓蔬果分散出去,中間不能有任何差錯。第一市場每天下午三點開始進貨,到早上六點鐘,不僅交易完成,場地也已清空整理乾淨。」
追求高效率,在短時間解決銷售問題,讓蔬果維持新鮮度,這是台北農產運銷責無旁貸的任務。否則,一旦延遲銷售,導致消費者買到新鮮度不佳的農產品,那麼第二天價格便會下跌,使生產者蒙受損失。
價格是誰定的?
形成價格,是台北農產運銷的第二大功能。
究竟價格是誰定的?張總經理一語道破:「是消費者自己定的,只是他們不知道而已。」原來,消費者是用消費行動來決定價格。比方說,消費者不買、不吃,那麼價格就是零,不論生產成本多高,這樣的蔬果將慘遭消費行為淘汰。相反地,倘若深受消費者青睞的蔬果,即使生產成本不高,但銷售價格依然飆高。
「水果蔬菜的價格,其實是供應和消費的平衡點。」張總經理換一種方式解說:「每天的狀況不一樣,所以我們幾乎每天都在求平衡點,目標是把當日到貨的蔬果全部賣掉。實際上,蔬果價格最不穩定的地方就在批發市場。」相同的進貨量,但星期三與星期天的價格就是不一樣,因為在台北都會區,星期三的消費者少,價格再便宜也可能乏人問津。而星期天是家庭採買的大日子,消費量遽增,價格自然提高。
此外,台灣的短期氣候變化大,也許昨天是大晴天,今天卻下了一整天雨,雨天採買人數少,價格只得下跌。颱風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從形成、接近到登陸、釀成災害,前後可能只有三天。這三天就足以讓農產品價格大翻轉。
▲ 馬總統視察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本圖由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提供)
產地價與市場價
為了節省流通費用,農民將生產的蔬果透過共同運銷機制,與其他農友的產品一起運送到批發市場,委託進行交易。農民不需親自北上,只需付共同運銷與交易市場的服務費。張總經理評估:「以100元的成交價來說,扣除4.5元的共同運銷費用、1.5元的交易市場服務費,以及包裝費和運費,農民大約可拿到80元以上。國外團體都認為不可思議,但我們覺得理所當然。這中間其實經過了許多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節省流通成本。」
那麼,產地與市場的價差又是怎麼來的?這與市場的規模大小有關。市場規模大,每公斤賺1元也能大發利市。反之,市場規模小,即使每公斤賺10元,依然不足以維持溫飽。比方大賣場,蔬果種類少,但數量龐大,搭配行銷手段,雖然售價便宜卻利潤可觀。而市場的菜攤,規模越小,越容易形成價差。
同樣一把菜,住家附近的攤販賣15元到20元不等,但距離兩公里外的大賣場卻只賣10元。「門口一把20元的青菜,一定比兩公里外大賣場的10元昂貴嗎?假如把時間、勞務和汽油消耗加起來,那可就不一定了。」張總進一步解釋,攤商因為便利服務消費者,即使價格稍貴,仍然有存在的條件。
消費者不知道的損耗與風險
假設攤商批了十串香蕉,在市場賣了三天,只賣出七串,剩下三串因賣相不好必須丟棄。那麼,這丟棄的三串香蕉成本,基本上也必須加在前面那七串上。這也是價差的來源。「攤商因為有銷售存貨的風險,因此利潤要抓得高一些。只是這些風險和耗損,消費者沒有想到。」
形成價差,還另有一項耗損,例如甘藍菜從高冷山區是完整一顆,但在批發市場的分貨場,可能去掉了30~40%。「這些損耗在末端市場都要算上去。」台北農產運銷主任秘書楊顯文補充說明:「每一種產品耗損比例不同,有些耐儲存,有些不耐儲存。總而言之,風險越低,產品的附加費用越少;風險越高,附加費用越多,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虧本。」畢竟攤商要養家餬口之外,也希望有結餘,這些附加費用自然會反映在價格上,形成與產地的價差。
▲ 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視察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本圖由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提供)
全台緊盯台北農產
拍賣,是目前全世界最簡捷,也最有公信力的農產交易方式。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的交易平台,由於採電腦競價,而且所有交易透過電腦輔助系統形成價格,因而深受全台重視。儘管台北的價格未必如實呈現在高雄,但全台各處的果菜市場、貿易商無不盯緊台北農產的成交價格。
台北地區社會結構複雜,堪稱大熔爐,不僅有高檔消費,低消費在此也有市場,例如許多伙食團與自助餐,他們往往採購低價位產品,去蕪存菁後使用。換言之,最好的送台北,最差的也送台北。因此,台北的價格在全省普遍具有參考價值。
張總說:「價格好壞的爭議,不一定是批發市場的問題。同樣等級的貨,如果送錯地方就不值錢了。」為此,批發市場除了提供交易平台,也必須輔導產地,除了生產適合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也要將適合的貨品賣給適合的人,讓台灣的蔬果發揮最大功效。
最後,面對農產價格大幅波動的爭議,張總經理感性地以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人佛里曼的文章作為總結:
只要按照市場機制,
價格暴升或暴跌,與過剩的供需或不足,
這些供需失衡只是暫時的狀況。
透過供給者與需要者一段時間的調適,
均衡的狀態即可恢復。
但,誰說人是理性的?
支持台灣農業,你還有這樣的方式
透過農產運銷服務機制,消費者能夠快速且方便地於市場選購到最新鮮的蔬果,在提倡「地產地消」的今日,這是支持農友的其中一種方式;而若消費者想給予最直接的鼓勵,到產地購買、果園摘採、產地直銷團購,或是到各地區的農民市集直接與農友面對面,都是更直接照顧他們的方法,也符合「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觀念,何樂而不為!
【撰文/陳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