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節氣與生活
討海人的故事 活力南方澳

南方澳為台灣三大漁港之一,並為東部遠洋漁港重要基地(本圖由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南方澳為台灣三大漁港之一,並為東部遠洋漁港重要基地(本圖由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在南方澳,你可以聽見台灣漁業砰然有力的心跳聲。漁業在此擁有百年的厚實根基,隨著時代更迭,如今的南方澳另有一番鮮活的漁村面貌。

  南方澳的船長各自擁有不同專長,利用儀器和捕魚技法,捕獲不同魚種。台灣眾多漁港中,南方澳依然熱絡。陳金章現年七十二歲,是「宜蘭縣近海漁業協會」總幹事,回顧他近五十年的漁業生涯,猶如親炙台灣各類捕魚技法。

▲「宜蘭縣近海漁業協會」總幹事陳金章與孫子合照
▲「宜蘭縣近海漁業協會」總幹事陳金章與孫子合照

鏢魚──全靠眼力、蠻力、體力和膽識

  每當秋風起,九降風吹颳,漁民彷彿聽到鏢魚的號角響起。沒錯,農曆八月十五,直到隔年三月二十三,正是南方澳的鏢魚季節。

  「我們站在船頭,頂著酷熱的大太陽,手裡拿丈八長的鏢竿,眼睛緊緊盯著海面,搜尋尾鰭……」那是用人力捕魚的年代,靠眼力找魚,靠手勁鏢魚,也靠腰力和體力,抵擋船隻在豔陽高照的海面上顛來簸去。不僅如此,有時一個浪頭打上來,足足兩層樓高,沒有相當膽識是無法勝任的。

  陳金章興致高昂聊起了鏢旗魚的日子:「旗魚很會逃竄,該怎麼靠近牠、怎麼追捕,樣樣都有技術。漁船搖搖晃晃,旗魚一會兒沉、一會兒浮,牠游到哪,我們就要追到哪。旗魚中了鏢槍會掙扎逃命,我們也一樣,為了養家餬口一刻不能鬆懈,因為辛苦了幾天,好不容易鏢到大魚,怎麼能讓牠掙脫呢?」可以想見,茫茫大海中,人與魚之間為了生存較勁拉扯,場面多麼驚心動魄!

人力捕魚年代,鏢魚不僅要靠眼力、手勁,也要有腰力和體力;圖為早期鏢釣船(本圖由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人力捕魚年代,鏢魚不僅要靠眼力、手勁,也要有腰力和體力;
 圖為早期鏢釣船(本圖由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然而,現今年輕人不再鏢旗魚了,他們多半隨機鏢射行動緩慢的翻車魚。陳金章很想邀幾位退休夥伴,大家一起出海鏢旗魚,並非為了賺錢養家,而是想重回戰場,單純享受鏢旗魚的神勇和暢快。

  鏢釣船不只是鏢魚而已,船尾還會放置長繩,繩上垂吊許多魚鉤、魚餌,沿途捕魚,稱為「延繩釣」,正是「放長線釣大魚」的寫照。鏢釣船每趟出海,除了船頭的鏢魚所得,船尾的延繩釣有時也能捕獲不少魚。

釣艚仔與流刺網

宜蘭縣海討文化保育協會的總幹事胡樹松
▲ 宜蘭縣海討文化保育協會的總幹事胡樹松

  增加魚獲量,始終是漁民們的渴望。民國四、五十年,南方澳有一種自創的釣魚法,稱為「釣艚仔」。宜蘭縣海討文化保育協會的總幹事胡樹松說明:「他們把大竹筏改造成小竹筏,出海時,一艘母船最多可載二十艘竹筏。當母船前往魚場時,將小竹筏一一下放海上,然後一人顧一艘,各自在竹筏上捕魚,產量因此翻轉,成為二十倍。」不過,釣艚仔沒有動力,相對來說,危險性較高。

釣艚仔為南方澳自創的釣魚法,雖然可增加產量,但危險性高(本圖由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釣艚仔為南方澳自創的釣魚法,雖然可增加產量,但危險性高(本圖由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流刺網則是一種不需在烈日下靠眼力和蠻力的捕魚方式。漁民在海裡垂直放置漁網,形同海裡一張巨大的排球網,等著魚群自己上門來。由於網具不固定在海底,會隨潮水流動,因此稱「流刺網」。流刺網若使用多層漁網,即能大小通吃,除了漁民喜愛的烏賊、旗魚、鯊魚之外,連海豚、海獅及幼年的魚都可能誤觸網中。因流刺網對海洋生態造成衝擊,目前台灣已禁用。

巾著網的輝煌時代──世界人口密度之最

  「捕魚技術越來越進步,一種新技法興起,就會淘汰舊有的,就像年輕人的手機,一代勝過一代。」走過人力捕魚的勞苦,陳金章眼裡閃爍出另一種光芒,那是魚貨量倍增的輝煌時期。

  「民國五、六十年,南方澳進入『巾著網』時代。」巾著網屬於小型圍網,兩艘船一組,各自載著一半的漁網。一旦看到魚群,兩艘船立刻靠近,在五分鐘內迅速把船尾的魚網穿繩連結在一起。船長會登高察看,比出魚群蹤跡,工作人員就要立刻調整船的方位,包圍魚群,然後從船頭把側面的繩子和椲杆鬆開,將漁網從兩側外圍拋到海裡,在海裡形成一個超級大碗公狀的網,把魚群網進來。最後是收網取魚,用大型撈網,慢慢把魚撈進魚艙。

  陳金章說:「以前鏢魚,有時十天也鏢不到一尾,現在改用巾著網,一天就能網到很多旗魚、黑旗魚。」

  討海協會的胡總幹事補充說道:「當時我們這裡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小小的兩平方公里,設籍的有兩萬多人,在船上工作的也有一萬多人,非常熱鬧繁華!有錢潮就有人潮,五路人馬匯聚南方澳,這裡有許多食堂、茶室,就連戲院也有三家之多。」

  然而,巾著網耗費人工,一艘船需要十多人,而且抓的是表層魚。從前魚多,魚貨量驚人,隨著表層魚慢慢減少,巾著網逐漸被大型圍網和扒網淘汰。

大型圍網:一日魚獲量,勝過巾著網一年!

  大型圍網,顧名思義,是規模龐大的圍捕技法,以船隊出海的方式進行捕撈,主要魚獲是鯖魚、鮪魚、鰹魚。「大型圍網抓一天,勝過巾著網抓一年!以前南方澳有一百多隊大型圍網,加上從鄉下過來的兩三百對,尖峰時有四百隊漁船。現在,全國只剩下三組了。」陳金章說道,惋惜著逝去的黃金歲月。

扒網──超大的抽水機、吸塵器

扒網又叫「三腳虎」,船上搭配有燈船、吸魚機及滾桶式起網機,成本低、效率高,為南方澳在內的重要捕魚技法(本圖由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扒網又叫「三腳虎」,船上搭配有燈船、吸魚機及滾桶式起網機,
 成本低、效率高,為南方澳在內的重要捕魚技法(本圖由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提供)

  接下來進入了「扒網」時代。扒網,當地人稱「三腳虎」,由一艘母船搭配燈船,捕獲鯖魚、鎖管等聚光性魚類。首先,燈船將魚群聚集,隨後母船再圍上來,把漁網灑入海裡,繞一圈。扒網的撈魚技法,簡單說像抽水機,嘩啦嘩啦把漁網所圍住的魚和海水一起吸進來,之後再把水濾出去。

  陳金章說:「巾著網要撈魚撈幾個鐘頭,但扒網不需撈魚,有吸魚機,像吸塵器一樣把魚吸進來,快,又不必出力!一萬斤魚,十分鐘就解決了,不像巾著網,一萬斤要忙好幾個鐘頭,因為一次只能撈兩百斤魚。」由於人力輕省,船速快,成本低、效率高,扒網遂成為蘇澳一帶,包括南方澳在內的重要捕魚技法。

敢應允岸上一隻豬,不敢答應海裡一尾魚

  討海人拚風搏浪,看天吃飯,今天魚獲量大滿貫,不代表明日依然有進帳。南方澳有句俗諺:「敢應允岸上一隻豬,不敢答應海裡一尾魚」,正說明了:岸上的事好談,但海裡的魚可說不準。

  為了討得好兆頭,漁民出門工作前,所有問話都要回答:「有!」他們特別忌諱說:「沒有了。」因為這不僅意味沒有漁獲,閩南話更暗指人一去不復返。

  此外,漁民到了晚上基本上是錢財不出的,想向漁民收錢得趁白天,因為白天討海有收入,心裡踏實。至於晚上就必須守成了,為充滿未知的明日存貯備用。

  討海人的故事說不完,有機會到南方澳,除了享受漁港風情和美味魚鮮,不妨與當地漁民、耆老或文史工作者聊聊,親自觸摸台灣漁業的脈動。

【撰文/陳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