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漁業一路走來都是艱辛。慶幸的是,站在民國百年的歷史浪頭,我們的漁業已經走出悲情,邁向永續的希望願景。」提及台灣漁業,擁有三十多年漁業經驗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委胡興華如此開場。
台灣東岸的太平洋有黑潮暖流經過,洄游魚類在此穿梭出沒;台灣西岸的台灣海峽,海底則是大陸棚,飽含陸地沖積而來的養分,孕育了數不清的底棲性海洋生物。胡副主委開心說道:「大自然對台灣太好了,給了我們這麼豐盛的海洋資源!漁業因此也成為造就台灣經濟發展與文化特色的要角。」
▲台灣豐富的海洋資源(本圖由農委會公關科提供)
回看先民腳步:海洋資源豐沛,但漁民窘困
▲台灣因有黑潮通過,因此漁產豐富(攝影/游忠霖)
市場的魚攤上,各式魚產海鮮琳瑯滿目,台灣民眾早已習以為常。殊不知,先民的討海生涯可謂窘困異常。他們一代代前仆後繼,遠從荷蘭時期飽受重稅之苦,歷經海寇、戰爭,又遭官害並受限於嚴格禁令,在內外夾擊的逆境下踉蹌挺過來,我們的漁業才能有今日的光景。
胡副主委疼惜地說:「早期捕魚全憑運氣和經驗,並沒有科學根基。更何況海上的風浪變化多端,沒法預料,比如遇上颱風巨浪,必須迅速找到避風港。另一方面,為了防走私偷渡,漁民出海禁止多帶米糧,因此一旦發現魚群想追捕,往往因為糧食不足而錯失機會。」漁民的辛苦,令現代都會人難以想像。然而,台灣漁業卻也在一群群堅毅漁民的拼搏下,從沿岸、近海、遠洋到養殖漁業,網出了台灣漁業的精采樣貌。
回首台灣漁業百年發展,這回我們由小看大,從台灣具代表性的魚種一窺台灣漁業的在地特色。
烏魚 沿海的烏金
▲早期烏魚為台灣帶來移民人潮,也為漁民帶來收入(本圖由農業易遊網提供)
在台灣,年菜裡若沒有烏魚子,過年彷彿就失去了味道。這要多虧烏魚們「守信」,年復一年在冬天洄游到台灣,不曾失約。「早期大陸漁民冬天到台灣捕烏魚,取烏魚子,他們從季節性的短暫停留,最後演變成長期定居。漢人移民台灣,可以說是烏魚引路來的。」
烏魚為台灣帶來移民人潮,也為漁民帶來收入。台灣光復後,南部沿海漁民一年生活都必須仰賴烏魚。胡副主委補充:「冬至前後短短二十天的烏魚漁期,不但決定了漁家年關好或壞,也是一年漁村經濟的重要指標。」
如今烏魚的捕獲量因為氣候與資源的因素已經大幅減少,但台灣精湛的養殖技術生產的烏魚子取代了海撈烏魚子,國人享愛烏魚子之時,也應該追念先人捕烏魚的艱辛與文化。
虱目魚 南台灣的家魚
▲虱目魚與台南人生活息息相關,可說是「南台灣的家魚」(本圖由農業易遊網提供)
台灣虱目魚養殖早於鄭成功入台之前,相關的傳說很多,如鄭成功抵鹿耳門之時,人民歡迎獻之以魚,鄭問這是「什麼魚?」,漁民以為鄭成功要將此魚賜名為「什麼魚」,久而久之,就以訛傳訛為「虱目魚」。虱目魚在台南一帶發展,與當地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可謂「南台灣的家魚」。
虱目魚養殖在傳統上,以淺坪魚塭培養底藻後放養,魚肉內臟帶著藻香為國人所嗜食。民國六十年代末期人工繁殖成功,魚苗供應無缺,並且大量外銷,民國七十年代研發出深水虱目魚養殖,生產量每公頃增加3-4倍 ,達10-15公噸/公頃,更使產業蓬勃發展。台灣虱目魚的繁殖技術、養殖技術、吃的藝術都堪稱世界第一。
鮪魚 台灣漁業的榮冠
▲在民國四、五○年代,鮪魚外銷幫了台灣不少忙(本圖由農業易遊網提供)
鮪魚是另一個赫赫有名的魚種。鮪魚業,在日治時代從日本引進台灣,於民國四十年代初期擬定發展政策,成為台灣近代重要漁業。「鮪魚經濟價值高,外銷成果亮麗,為我們賺了大筆外匯。尤其民國四、五十年代,在國家經濟舉步維艱的時期,鮪魚外銷確實幫了大忙!」台灣的鮪魚釣船由近海作業擴大範圍,遠征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遍及了三大洋。
「我們的鮪魚業不僅克服技術、資金和漁船問題,也突破了漁場、基地和市場等重重攔阻,在產、官、學攜手合作下,寫下了台灣漁業發展的奮鬥典範。」胡副主委語調昂揚。回顧漁業發展史,鮪魚業的確是台灣閃爍榮耀的冠冕。
吳郭魚 家常魚躍升台灣精品
台灣的吳郭魚自民國三十七年由吳振輝與郭啟彰先生引進(因而稱吳郭魚)。之後經過品種改良,陸續出現了福壽魚、尼羅魚等品種,吳郭魚也成了台灣民眾餐桌上的家常魚。
民國六十七年一款紅色吳郭魚出現,體型近似鯛魚,使得吳郭魚熱潮延燒到日本。後來幾經改良,吳郭魚肉質更好、色澤更美,因而打開外銷市場,行銷日本時更名為「潮鯛」。隨後,又再歷經種苗繁殖、養成、飼料配方和加工等多次改良,培育出精品級吳郭魚,並正式命名為「台灣鯛」,大舉進軍國際市場,民國九十四年更被農委會選定為四大外銷旗艦產品。
「吳郭魚的傳奇,不只見證了台灣農業科技的先進,以及業界打拼的衝勁,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台灣養殖業的適應力、創造力和生命力!」是的,吳郭魚傳奇堪稱台灣漁業的標竿,激勵台灣漁業創新再創新、提升再提升。
永續新觀念:從「海洋銀行」支取「資源利息」
魚類資源具有再生能力,只要能透過適當管理,資源是可以永續的。胡副主委說明:「合理的限制捕撈,加上以現代科技進行海洋魚類栽培,投放人工魚礁,放流高經濟價值的魚介貝類,我們是可以從『海洋銀行』取用生生不息的『資源利息』,增加海洋經濟效益和漁民收益。」
在沿岸與近海方面,首先必須做到資源合理運用,如此才能達到永續。此外,漁港也得多元化經營。
「現代漁港必須身兼數職,除了賣魚,也要賣文化,比如當地的討海生活和人文故事。另外,漁港也可提供休閒性漁業活動、娛樂性釣魚,以及民俗技藝和魚食等教育展示性漁業活動。」胡副主委認為,漁港的衣食住行育樂可以更充分體現出來,一方面讓民眾藉由旅遊,身歷其境探究漁文化,同時也藉觀光休閒產業提升漁村生活品質。
至於遠洋漁業,持續維持現代化的遠洋船隊是必要的。胡副主委補述:「遵守國際公約,善盡國際漁業責任,我們責無旁貸,畢竟海洋資源是全球共享的。」實務上,台灣要積極參與國際漁業事務,無論配合或協調,台灣確實能夠發揮功能與影響力。至於魚獲,雖然以外銷為大宗,仍可更多元提供內銷需求。
永續漁業、富麗漁村、活力漁民
近年來,環境與生態保育已成為顯學,另一方面,隨著眼界與生活水平提升,國人對品質與品牌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養殖漁業積極投入生產高檔水產品,提升競爭力,正是順應了時代需求。
「養殖場可以兼作觀光旅遊服務,甚至提供養殖專業知識,以及環境教育等等。民眾假日到養殖場,不僅吃出新鮮、吃出美味,也可以玩得盡興、玩得有學問,這不是大家樂見的養殖願景嗎?」
▲養殖場除養殖水產品,在假日也可兼作觀光旅遊服務(攝影/施玉惠)
確實如此,台灣漁業在生活、生產與生態「三生一體」政策下,顯然已逐步邁向「永續漁業、富麗漁村、活力漁民」的美好願景。
【撰文/陳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