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披荊斬棘,台灣花卉閃閃發亮分享到Facebook

  蝴蝶蘭、文心蘭、火鶴、洋桔梗、馬拉巴栗、開運竹……台灣花卉歷經三十年的轉型,如今已在國際上閃閃發亮!

  然而回顧台灣花卉的發展,卻也有一段猶如「革命」般的艱辛歷程。台北花卉產銷公司總經理張堂穆先生,親身參與了當年披荊斬棘的產銷革命。「 2011 台灣花卉展」於 4 月 11~25 日在花博爭艷館亮麗登場,於此之際,讓我們循著張總經理的回憶,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從而更加珍惜今日台灣花卉的蓬勃盛景。

濱江花市舊址(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早期位於濱江花市舊址(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一千元,當股東

  「早期台灣的花卉屬於行口買賣,農民想要種花,必須先找到賣花的委託人。」張總經理娓娓道出 1970 年代以前的產銷境況。當時台灣花卉一批批從彰化的永靖、田尾北上,在台北橋頭下的臨時市集擺賣,行口並不多,只有寥寥數攤。「那是委託商掛帥的時代,花價由委託商自己決定,付款可以拖延兩三個月。花農容易被剝削不說,還要不時帶著 伴手禮,拜託花商幫忙銷售花卉。 」

  1975 年,台北橋頭因為交通阻礙,花卉市集移到酒泉街萬和宮前廣場,花農也從彰化擴充種植面積,不少花農子弟更是北上擺賣自家種植的花卉,逐漸形成了酒泉花市。花農子弟一旦加入銷售,花卉的實際販售與花農所得的巨大差異也因此凸顯出來。農民第一次走上街頭集會遊行,訴求花卉產業以民營方式,由花農和批發商自行籌組公司。

台北花卉產銷公司現址外觀(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位於內湖的台北花卉產銷公司現址外觀(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1988 年3月16日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正式成立, 開始經營濱江花市。公司資金五千萬, 而 股東竟 高達一千五百位!「 當初 的 規劃 就 是希望全國花農都有機會擔任股東,只要一千元就能參加。」 新成立的 台北 花卉 產銷 公司農民占了 60%,批發商和花商占 40%,公司的董監事三十位成員,六成是全國各地的農民,四成是台北市的批發商。

超級任務:一年內,啟動拍賣交易

  當時台灣完全沒有批發市場的運作經驗,農民單純以為只是組公司當股東,大家一起努力。沒想到市政府下了一道超級任務,要求台北花卉公司在一年之內讓批發市場開始運轉,進行公平、公正、公開的拍賣交易方式。

  台北花卉產銷公司張總經理(右1)正為外賓進行國產花卉介紹(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台北花卉產銷公司張總經理(右1)正為外賓進行國產花卉介紹(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張總經理說:「我在 1988年4月進入台北花卉公司。為了執行任務,工作人員兵分兩路,到產地舉辦巡迴說明會。我負責田中地區,但走到哪被罵到哪,因為農民不知道拍賣方式究竟該怎麼運轉。」

  每一次說明會,現場總是紛紛擾擾。

  「我們支持公司,但反對拍賣!」

  「委託給批發商,我知道自己的花賣給誰、貨要寄到哪裡。可是改成拍賣,我連花賣給誰都不知道!」

  「我的花讓委託商賣得好好的。萬一拍賣賣不好,回頭再找委託商,到時候人家不幫我賣了,我怎麼辦?!」

  花農其實很單純,畢竟大家都沒有拍賣經驗,擔心改變現狀後,反倒使自己辛苦種的花賣不掉。至於委託商,當然也不願意,因為公開拍賣可能剝奪他們一向擁有的優勢。

聖誕節前的玫瑰

現已退役的舊拍賣競價器(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現已退役的舊拍賣競價器(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花卉公司奔走了七個月, 1988年10月花卉拍賣交易正式營運時,花農不支持,花商也不熱衷。

  「當時力挺到底的,只有屏東種植野薑花的鹽埔生產合作社。我還記得由一位陳先生負責執行。」張總經理記憶猶新,心存感激地說著。「他們每天運送二、三十箱野薑花,還有小天堂鳥、十幾件黃金鳥,一天五十多件。但是沒人買,我們得四處拜託業主,甚至告訴他們:『你買花,我無條件幫你搬運。』就這樣,維持了兩個月。」成效不算好,因為拍賣的比例只佔了1% 台灣花卉99% 還是行口交易。

  時序轉眼進入冬季,正是聖誕節、情人節大量用花的時候。玫瑰花零售可以飆到一、兩百元,但花農因為契作,全年花價固定,不論市場花價多少,花農一把花只能拿到十六元。

現代化的花卉拍賣市場(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現代化的花卉拍賣市場(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十一月底,我們和田中、彰化地區的花農溝通,希望他們進到拍賣市場,透過公平、公正、公開的拍賣方式,獲得合理的利潤。」花農終於心動了,當時玫瑰的拍賣價格從十一月底節節高升,在聖誕節前賣到一、兩百元,花農首次享受到高獲利的喜悅。不僅如此,依照拍賣合約,買方當天就得付款,最晚一星期必須匯款給花農。花農感受到拍賣方式付款有保障,因而慢慢認同,越來越多花農加入拍賣行列。「玫瑰花策略成功,帶來了擴大效應,這是第二個讓市場產生生態變革的契機。」花農與花商逐漸增加,包括沒有貨源的客戶,以及沒有固定承銷商的花農也會進來花市逛逛,讓拍賣交易的比例由從5%增加到15%。

 但故事還沒結束。

維安單位出動

  隔年,也就是1989年,政府要求花卉全面進貨管制。除了拍賣之外,行口委託和其他交易方式也必須把貨送到市場管理,不論拍賣或議價,都要收取手續費。

這一大片的蝴蝶蘭將提供內外銷市場供需(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這一大片的蝴蝶蘭將提供內外銷市場供需(本圖由台北花卉產銷公司提供)

  「原本的行口委託是不收手續費的,這項決策讓承銷商無法接受,他們不願繳交額外費用。當 時市場管理單位必須派出駐警單位進到花市,因為每天都有承銷人爭鬧。」這麼一鬧,全台灣的花卉產業都知道了。最後雙方各退一步,採議價酌收管理費,讓抗爭事件圓滿落幕。

  因禍得福,更多花農與花商願意深入瞭解拍賣、進入拍賣,那年6月,拍賣比例已站上20%,隨後又逐步攀升。大家終於體會到拍賣的好處:花農有合理利潤,花商也不需要辛苦契作。

  更教人吃驚的是,原本種不出漂亮花卉的農民,一進入拍賣機制,居然都能種出品質優良的花。「契作是講究一分地種多少量,所以花農只管把地種滿花就行了。但拍賣講究品質,花農為了賣得好價錢,自然會用心打聽、研究,種出漂亮的花來。」說到這兒,張總經理展露寬慰的笑容。

亮麗的成績單

  一個新行業或新制度的產生,政府往往扮演了重要角色。

  「台灣花卉的發展,一路走來,農委會總是大力支持,包括引進公開拍賣、分級包裝制度、拍賣的硬體設施、栽培研發、航運技術提昇等等。」

  「最近的日本震災,連帶影響了台灣花卉外銷日本,尤其東京需求量很大。農委會也很快研討因應措施。」張總經理 配合農糧署剛剛忙完一星期的募款事宜,他說:「台灣人很有愛心,我們一星期就募款九百多萬元,也把無法外銷日本的花卉送給捐款人,一方面幫助日本,一方面也消化無法順利外銷的花,為花農抒困。」

  無論內銷外銷,台灣花卉的成績十分亮眼。「台灣批發市場,鮮切花一年有三十五億台幣,盆花約八億,其中蝴蝶蘭占約四億, 還會再成長!」此外,之前只有台北單一市場,全台的花都要到台北來,但現在增加了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四處,內銷市場更加便利活絡。

  「台灣花卉是有競爭力的,目前外銷切花的產值一億五千萬美金,花卉外銷金額台幣四十五億,蘭花占二十五億,其他是文心蘭、火鶴、洋桔梗、馬拉巴栗……對了,台灣還是馬拉巴栗王國,外銷產量世界第一!」

洋桔梗外銷產量成績可觀

▲洋桔梗外銷產量成績可觀

  數量增加,品種也在演變。「以日本來說,從前外銷菊花、劍蘭;隨著日本人用花習慣改變,外銷品種以文心蘭、火鶴為主。每年 10 月到 3 月期間,日本的火鶴有 90% 從台灣進口。至於文心蘭,台灣年產六千萬株,其中五千萬賣到日本。現在又多了洋桔梗。」除了日本,台灣周邊還有許多富裕國家,未來外銷前景看好。

  花博展現了台灣雄厚的實力,而「 2011 台灣花卉展」則是花博的精采壓軸,見證了台灣花卉產業的蓬勃發展。正如張總經理的結語:「現在的年輕人很出色,他們投入花卉市場,氣量、見識和觀念都是企業家的格局。」台灣的花卉有了這批生力軍,可以想見,未來必然會開出更亮麗的成績!

【撰文/陳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