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節氣與生活 節氣與生活
活出神農光采 歷屆神農得主 從耕牛到鐵牛 農民守護神 節氣與生活 精采活動
神農緣起 百年來的農業桂冠
 

【文.圖/豐年社】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地主仕紳的教育水準較高,對於推動試種新作物與採用新農法的觀念也比較容易接受。因此,過去當選為「篤農家」的多是農村中的殷實農戶與地主鄉紳,對他們而言,當選「篤農家」更是光榮事蹟。這也是現今許多地方名人耆老接受口述歷史訪談時,總會將當選「篤農家」列為自身重要學經歷項目的緣由。選拔「篤農家」不僅是對優秀農民的獎勵,且「篤農家」的親身示範更有風行草偃之效。因此,篤農家的選拔與設置對農業推廣與農事改良至為重要,日本殖民時期全臺之「篤農家」共計 1,412 名。

胼手胝足的年代

  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改以「示範農家」指稱日治時期設立的「篤農家」,相關選拔工作亦逐漸恢復。民國 40 年底,政府為了擴大慶祝農民節,特別成立了「慶祝四十一年度農民節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成員包括中央的內政部、臺灣省政府的民政廳、地政局、社會處、水利局,以及臺灣省農會等共 38 個單位的代表,顯見政府的重視程度。依據籌備委員會規定,模範農民需符合:「一、經營技術合理,具有特優成果者;二、辛勞篤實奮發有為,足資一般農家示範者;三、全年收入足夠一家生活費用及生產資金;四、文化及衛生水準在一般農家以上;五、熱勤公益事業」等條件。嚴格的選拔標準使得競爭益加激烈,要當選模範農民光是會種田顯然是不夠的,同時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水準,更要熱心公益。

民國 41 年 2 月 3 日 來自全臺各縣市的農民與農會代表分別乘車前往臺北,參加農民節慶祝 大會;農民代表魚貫走出車站後,旋即舉辦簡單的歡迎儀式
▲民國 41 年 2 月 3 日 來自全臺各縣市的農民與農會代表分別乘車前往臺北,
 參加農民節慶祝 大會;農民代表魚貫走出車站後,旋即舉辦簡單的歡迎儀式

  民國 41 年 2 月 3 日,來自全國各地共 463 位模範農民與受獎人員抵達臺北後,隨即搭乘專車前往北投遊覽,當晚夜宿北投。 2 月 4 日上午前往基隆參觀碼頭、肥料廠,中午由臺灣省政府於臺北中山堂設宴款待,下午則參與農業座談會。 2 月 5 日當天全體模範農民與受獎人員參與了在中山堂舉行的農民節慶祝大會,大會由時任臺灣省農會理事長馬有岳主持,行政院院長陳誠、農復會主委蔣夢麟與農林廳長徐慶鍾亦蒞臨致詞,與會來賓超過 1 千餘名。當天共頒發了 103 張獎狀、14 枚獎章、430 枚紀念章。無論就慶祝大會的排場與規格而言,或從主辦單位給予全體模範農民與受獎人員的熱情款待來看,可感受到當時政府重視農民、關心農民的心意。爾後,政府每年舉辦公開表揚大會,讓其他農民見賢思齊,進而激勵全體農民努力提升經營效率,步向更廣闊的農業經營新境界。

與會來賓全體於中山堂前合影留念
▲與會來賓全體於中山堂前合影留念

經濟起飛的年代

  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與農業部門間的差距逐漸擴大,臺灣的農業政策自民國 60 年代開始出現重大的轉型。民國 71 年,當時臺灣省政府主席李登輝先生,有鑒於本省農業之持續發展,有賴於全省 8 萬多專業農民之輔導與培育,讓專業農民成為有技術、有經營管理及領導能力的核心農民。

  農林廳為貫徹前項政策,遂研擬「台灣核心農民─八萬農業建設大軍培育輔導計畫」付諸實施。為配合計畫推行,同時辦理「傑出專業農民」之選拔與表揚活動。民國 71 年 11 月,農林廳邀請各有關政府單位及學者專家共同研訂「臺灣省十大傑出專業農民選拔計畫」,表揚納入輔導之專業農民,並自 72 年起開始辦理,訂名為「神農獎」。民國 72 年 11 月將計畫改為「臺灣省十大傑出專業農民、青年農民及農家婦女選拔計畫」,增加青年農民及農家婦女之選拔表揚,藉以獎勵農業後繼者,以加速農業現代化,同時對農家支柱及農業幕後功臣之農家婦女表示最高之敬意。由於將優秀農家婦女列入傑出農民之表揚係屬首創,獲得當時輿論界一致的讚揚與肯定。

  選拔活動採推薦方式選拔,分成鄉鎮、縣市、區域及全國四級,評審委員會以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辦理選拔工作。自民國 72 年至 98 年間,除第一年表揚專業農民 10 人外,民國 73 年至 89 年每年表揚專業農民、青年農民及農家婦女各 12 人,民國 90 年至 95 年,每年表揚傑出農民 24 位及傑出農家婦女 12 位, 96 年起改為每兩年舉辦一屆,每屆表揚 10 位神農獎得主與 12 位模範農民。歷年合計表揚 879 位得獎者。農政單位為了彰顯得獎者在農業上之成就,配合表揚活動每年均編印宣導專輯,除簡介其成功事蹟外,並廣為宣導其在農業上的傑出貢獻。

「篤農家」小百科
▲「篤農家」小百科

  每年當選之各級傑出農民,均分別在當年度農民節慶祝大會上接受表揚。當選傑出農民除頒發「當選證書」外,並另頒獎座乙座,以示隆重,會後並接受總統之召見。

  從日本殖民時期的「篤農家」、戰後初期的「模範農民」,直到現行的「神農獎」,不同時代設置的農業獎項有著不同的意義與歷史意涵。殖民時期強調新農法的引進與新作物的推廣,因此遴選帶有「示範戶」性質的「篤農家」;戰後初期政府力求經濟發展,「模範農民」的表彰展現農業的增產與農村的穩定;民國 72 年開始設置的「神農獎」則配合臺灣農業轉型,引領臺灣農業踏上國際化與自由化的道路。

  回首過往,農民披荊斬棘的開墾精神是帶領臺灣農業欣欣向榮的主要因素。當臺灣從早期的農業大國轉為工業大國時,作為農業界最高榮譽的「神農獎」確立了農業於經濟發展中的「專業」地位;而當臺灣從工業大國邁進為科技大國時,神農獎則讓臺灣農業依然散發亮眼的光芒。

歷屆神農獎得獎者簡介

100 年度

98 年度

96 年度

95 年度

94 年度

93 年度

92 年度

91 年度

90 年度

89 年度

88 年度

87 年度

86 年度

85 年度

84 年度

83 年度

82 年度

81 年度

80 年度

79 年度

78 年度

77 年度

76 年度

75 年度

74 年度

73 年度

72 年度

 

 

 

  (資料來源/農糧署)